「屏東縣來義鄉傳統狩獵文化協會」是全國最早以全鄉為單位立案的狩獵自主管理組織。協會與林務局屏東林管處昨(11)日在林後四林平地森林公園舉辦「狩與守-野生動物棲地營造成果展」開幕,展出排灣族的狩獵文化、狩獵管理公約,以及透過山林巡守、棲地營造改善野生動物保育的成果。
活動前,在靈媒和部落頭目的祭儀帶領下,祈求山中每一塊狩獵土地不再流失,獵物滿滿地在山林裡跑跳。獵人上山狩獵也能平安、有收穫。
來義鄉傳統狩獵文化協會的成立,旨在傳承排灣族傳統狩獵管理制度,同時維護原住民族基本權益,以及保護區域內的野生動物及環境,促進部落永續發展。來義鄉代表會主席張達敏致詞時說,「狩獵是原住民不可或缺的活動,原住民狩獵並非不重視動物的存在,在山林中與我們共存的動植物,也是我們的責任。」
協會理事長羅名宏表示,來義鄉不僅是全國第一個成立狩獵自主管理組織的鄉鎮,協會成立三年多來,結合社區林業計畫在傳統狩獵區域規劃巡守路線,由獵人參與山林巡守,並藉由棲地營造進行野生動物的監測調查,成果相當豐碩。除了有飛鼠入住巢箱,也記錄到非常多鳥類和野生動物。
羅名宏進一步說,接下來將規劃狩獵區域的部分巡守路線作為狩獵教育示範基地,且今年來義鄉也將舉辦全國獵人大會。
狩獵協會共管山林資源 落實保育
三年多前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助理教授吳幸如協助協會成立組織,她說明當中的機緣,因過去多次進入部落,耆老對於山林裡動物的消失感到擔憂,因此盼望有個平台可讓大家一起保護山林資源。
吳幸如說,在林務局的支持下,台灣的山林管理政策開始走向與國際潮流一致,生物多樣性的保育應該以部落共管的方式來進行。而狩獵文化協會成立及參與巡守的結果,「今年山豬變多了」,這是源於部落的共享文化,讓在地保育能落實生態維護。
她進一步指出,從科學數據可以證明,獵人的存在可以保護森林資源。也希望台灣其他族群能理解,國際間的趨勢顯示,透過原住民族來保育和管理是最成功的策略,在台灣也是可行的,來義鄉已經證明這一點。
復振傳統狩獵文化 遵守狩獵規範
展場內,展示了巡狩員在山中的簡易工寮及設備、靈媒祈福器具和獵具,以及模擬棲地營造吸引到的多種野生動物標本和監測影像。飛鼠入住樹上的巢箱,而地面的水盆吸引著白頭鶇、棕腹仙鶲來喝水,而鵂鶹、領角鴞也在一旁棲息,更有食蟹獴、麝香貓、穿山甲等保育類野生動物出沒。這是調查團隊多次跟著獵人上山所記錄到的成果。
協會總幹事、也是南和村村長陳文山說明,協會成立後辦理了復振排灣傳統狩獵文化的活動和課程,透過調查記錄也把狩獵文化和規範找回來。此外,部落成立了以獵人為主的「南和英雄會」,落實部落狩獵規範,實際上是做到保育。
陳文山說,排灣傳統的狩獵文化最重要的就是分享,透過狩獵來照顧部落族人,例如作為喪事中的除喪禮,以及祭典祭儀中使用。水鹿、山豬、山羌、山羊等四種大型獵物,是傳統除喪禮和祭儀中的重要動物,狩獵到的獵物會透過靈媒儀式來進行獻祭,獵人會將獵物表現在身上或建築上,這也是傳統排灣的戰功文化。
從除喪文化中 看見部落狩獵的山林管理
吳幸如說明,從除喪儀式中可看見排灣的狩獵文化如何管理山林資源。除喪是一個部落社會活動,顯示部落內平常的人際互動關係,以及祖靈的賜福。在傳統除喪文化中,獵人上山打獵若捕到獵物,會在山上報戰功,進行宣告,也通知其他人不須再上山打獵,可避免濫捕。
不過,當政府禁獵,規範原住民授獵必須申報,也就讓這樣的報戰功行為消失,淪為私下行動,使山林資源更難以管理。
陳文山說,南和英雄會目前有40~50位成員,成立英雄會後更清楚山裡的狀況。「因為獵人同時也在觀察山林的動態,山中的動物變少了,就透過群組反應,進一步訂定新的狩獵規則和做法。」透過英雄會落實傳統狩獵文化,包括獵物宣告報戰功、獵物禁止買賣,由老獵人帶領傳承,對年輕一輩灌輸正確觀念,也讓傳統文化得以延續。
與政府簽訂共管契約 部落自主管理 達到山林永續
目前來義鄉傳統狩獵文化協會正在與林務局討論簽訂部落共管的行政契約。過去政府針對原住民狩獵有各種限制,例如獵具、數量,以及須事前提出申請等,陳文山說這些作法大多不合理,沒有從原住民的立場去處理,部落難以認同,因此族人也不會遵守。
「英雄會,其實是在做山林保護。」陳文山說,協會目前朝向與林務局簽訂部落共管行政契約,達到自主管理。來義鄉很可能成為第一個與官方簽定行政契約共管的組織。「官方希望山林守護,我們著重的是狩獵文化的傳承,希望能共同努力達到平衡。」
林務局屏東林管處處長楊瑞芬說,過去認為狩獵會破壞山林,狩與守其實是相輔相成 ,狩獵可以保護獵物,並且睿智地使用山林資源。林務局未來將朝與部落資源共管的方向邁進,讓狩獵文化和保育山林達到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