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26系列】高碳排產業如何衝刺淨零 ? 綠色氫能將是重要解方 | 環境資訊中心
減碳新生活

【COP26系列】高碳排產業如何衝刺淨零 ? 綠色氫能將是重要解方

2021年11月18日
文: 吳澄澄(台達基金會低碳生活部落格寫手)
國際氫能委員會(Hydrogen Council)代表在COP26會議中強調, 由低碳能源生產的「綠氫」(Green Hydrogen),有機會在2050零排放的情境下,貢獻多達20%的能源,將是限制全球升溫不超過1.5°C不可忽視的重要方案。言下之意,綠氫將是高碳排產業是否能在未來5~10年成功朝低碳轉型、並維繫其競爭力的重要關鍵。
圖片來源:聯合國臉書
圖片來源:聯合國臉書

細數本屆COP26,反覆出現在不同活動的熱門關鍵字之一,就是近年發展飛速的氫能(Hydrogen)。從綠色金融座談、低碳能源展區、乃至於官方國家館場地,都看得到主打氫能的字眼,討論如何從不同機制協助氫能發展。

氫能之所以在今年氣候峰會備受矚目,緣由自國際對各部門碳排的約束力道愈來愈強,現階段壓力最大、受到重重檢驗的對象,首推「難減排產業」(Hard-to-abate Sector) !

難到減不了? 「綠氫」可助一臂之力

所謂的難減排產業,包含 : 鋼鐵、水泥、塑化等傳統重工業,以及航空、航運等高耗能交通產業,這些行業每年合計全球近30%的排碳量,各有其難以低碳化的關鍵製程或仰賴的原物料,每每成為外界攻訐箭靶。然而,近年快速發展的氫能,正好可做為這些產業所需的燃料或能量來源。

國際氫能委員會(Hydrogen Council)代表在COP26會議中強調, 由低碳能源生產的「綠氫」(Green Hydrogen),有機會在2050零排放的情境下,貢獻多達20%的能源,將是限制全球升溫不超過1.5°C不可忽視的重要方案。言下之意,綠氫將是高碳排產業是否能在未來五到十年,成功朝低碳轉型、並維繫其競爭力的重要關鍵。

由再生能源產製的綠氫,是目前最受各方看好的低碳燃料。攝影:高宜凡
由再生能源產製的綠氫,是目前最受各方看好的低碳燃料。攝影:高宜凡

以鋼鐵業為例,過往七八成排放量都源自運用化石燃料的煉鋼過程,光是2020年,這一行就貢獻全球7~8%的排放比重。但開發中國家的建設步伐不止,估計全球鋼鐵產量到2050年仍會提高1.5倍,未來減碳壓力極為沉重。若能改用氫能製鋼,過程僅會排放無汙染的水蒸氣,更大幅減少碳足跡 。

要說明的是,透過化石燃料(煤炭、天然氣)產製的氫能,其實被稱為「褐氫」(brown hydrogen)及「灰氫」(gray hydrogen),近年還有人提出所謂「藍氫」(以化石燃料產氫,再用CCS技術捕捉二氧化碳) 或粉紅氫(透過核能產氫),但觀察眾多來自政府和企業界的意見,綠氫才是難減排產業未來轉型的有利媒介。

說到這,究竟氫能未來的應用潛力有多大?

廣受各方看好 2030年成本可具備市場競爭力

根據世界企業永續發展委員會(WBCSD)和永續市場倡議(SMI)蒐集28家公司公開承諾的氫能目標,估計至2030年,每年可藉此減碳800萬噸,等同於屆時全球氫能潛力的1/4,而上述企業均表明以發展綠氫為主。

讓企業界與跨國組織對綠氫如此樂觀的原因,源自能源轉型的技術突破。一場探討氫能與綠色金融的會議上,IRENA(國際再生能源總署)專家舉例,去年7月時,彭博新能源財經(BNEF)原本預期氫能要到2050年才有市場競爭力,如今才過了一年,該單位便同意IRENA的預估,看好氫能成本可在2030年降至與化石燃料競爭的程度。

各方專家都相當看好氫能的未來應用與發展速度。攝影:吳澄澄
各方專家都相當看好氫能的未來應用與發展速度。攝影:吳澄澄

上述言論並非過度樂觀,還有人預期氫能在2025年就有機會爆發。IEA最近發表的《2021全球氫能評論》就發現,包含德、法、英、日、韓等16國,都制定了國家氫能發展計畫,各國對氫能的投資已高達5000億美元。許多專家都疾呼,政府應盡快展開公私部門協作,透過氣候債券、優惠貸款與承購協議等措施,加速氫能的開發規模及人才培育。

事實上,對同樣身處東亞、以鋼鐵業為骨幹的日本、韓國、台灣,綠氫對整體經濟尤其重要。被稱為「工業之母」的鋼鐵業,雖在70~80年代帶來可觀成長,卻也使得產業型態被桎梏於高碳排技術,不易大步邁向低碳轉型。但歐盟將於2023年上路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 就讓東亞鋼鐵業熟悉的生產模式面臨挑戰。

有鑑於此,諸如韓國浦項(POSCO)、日本製鐵、JFE控股等大廠,近年皆不約而同地提出2050零碳路徑,積極發展氫能製鋼的低碳技術,「綠色鋼品」也不再是企業責任報告書的作文比賽,而是即將問世的次世代產品。

甚早發展氫能的日本,今年COP26的國家館展區便主打氫能應用。攝影:吳澄澄
甚早發展氫能的日本,今年COP26的國家館展區便主打氫能應用。攝影:吳澄澄

危機便是轉機,若能搭上綠氫的轉型列車,往後難減排產業不但有機會擺脫「氣候戰犯」原罪,更能替自身產業引入創新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