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谷之星】紅到美國去的山葛:食用、藥用兩相宜 和菓子也有它 | 環境資訊中心
自然書寫

【自然谷之星】紅到美國去的山葛:食用、藥用兩相宜 和菓子也有它

2021年11月26日
文:何京翰

秋天的自然谷,步道的地面上可以找到一些花朵散落,例如黃色花藥密集排列的大頭茶白花。有時候,會見到少量的紫色花朵掉在枯葉堆上,源自於盛開中的山葛。山葛是一種善於攀附的藤本植物,枝葉通常會盤踞在樹冠頂層或是邊坡處,向著陽光充足的區域。進入開花季前的山葛,並沒有特別顯眼之處,但朝天生長的圓錐花序出現後,便讓人難以忽視。


山葛的攀附能力很強,電燈已被完全覆蓋。

豆科植物依照花的型態又被分類成蘇木亞科、紫荊亞科、甘豆亞科、酸欖豆亞科、山薑豆亞科、蝶形花亞科、含羞草亞科,而山葛屬於蝶形花亞科。仔細觀察山葛花序上單獨的一朵花,可以看見它是由2片翼瓣、2片龍骨瓣、1片旗瓣共5片花瓣組成,形成左右對稱的模樣,形似飛舞中的蝴蝶。

長出「豆莢」也是豆科植物的典型特徵,在花期進入尾聲的時候,可以看到花朵和莢果同時並存。和光滑可口的荷蘭豆莢不同,山葛的豆莢上滿佈褐色剛毛,一看便知難以下嚥。


山葛花期已過,11月可在農田找到扁豆(Lablab purpureus (L.) Sweet),植株型態有相似之處。


與上圖肥美的扁豆莢相比,山葛的豆莢乾癟,還有很多硬毛。

地面上也可以找到蔓延的藤蔓,質地堅韌,沒辦法輕易扯斷,有時還會絆到行人。將這些藤蔓去心留皮,曬乾後就成為了天然的繩索,除了能綑綁物品,也可以進一步編織成漁網、獵具。排灣族祖靈祭(Maljeveq,也稱五年祭)儀式中「刺藤球」的球,就是用曬乾的山葛樹皮所製。


山葛的三出複葉,圖中只有一片葉子。


葉背有絨毛,具絲綢反光感。

除了藤蔓可被利用,山葛的根部也被許多原住民族用於治療感冒的民俗用藥,如同中醫治療感冒所使用的「葛根湯」,其中一味藥材便是使用了同屬植物「葛藤(Pueraria lobata)」的根部。葛藤的根部會形成膨大的組織,而山葛的根部相對沒這麼發達,不會膨大。

除了用來治療疾病,葛藤屬植物根部另一個知名的用途則是點心原料。有許多充滿彈性的點心由植物澱粉所製,例如木薯粉可製作珍珠,糯米粉可製作湯圓。日本和菓子的葛粉,其澱粉原料萃取自葛藤屬植物的根部,澱粉水溶液可炊煮成透明有彈性的狀態,看起來清涼可口。可參考下方網友的烹調過程,在家嘗試製作。

山葛在原產地有許多用途,不論是作為食材、藥用,或者是堅韌的繩索,因此受到愛戴。在19世紀末期,看好其蛋白質含量豐富、生命旺盛,還被引進美國,作為牲畜飼料以及防止地表風化侵蝕的護坡、綠化植物。

但就像是台灣目前氾濫得無可救藥的大花咸豐草,也是基於其花季長、可讓蜜蜂採集,對於人類經濟有益而從智利引入,卻造成台灣山野地區大面積的擴散。包括山葛在內的幾種葛藤屬植物,目前在美國東南部形成廣大的族群,有學者指出,此類豆科植物的強勢生長, 與美國東南部地區大氣中的氮氧化物(NOx)增長似乎有某些關聯,間接造成土壤酸化,並且佔據原生植物本來的資源。

只考慮到片面利益的物種引進,將對環境造成深遠影響,還得投入大量資源彌補傷害。希望藉著這些案例,讓人類從錯誤中得到學習,避免此類事件再次發生。


山葛在iNaturalist的觀察地點,美國東南部自19世紀引入後,已開枝散葉。

【小知識】豆科植物與固氮作用 
空氣的組成有將近八成是氮氣(N2),而氮元素則是構成蛋白質的必要元素。除了組合成動物的肌肉、毛髮,微觀世界中的細胞骨架、胞器、酵素……也是以蛋白質為主要成分,因此對於植物生理同等重要。
但是植物沒有辦法有效率地直接利用氮氣,必須透過某些方式將氮氣與其他元素重組成水溶性鹽類(例如NH4+),植物才能加以吸收。許多豆科植物的根部受到特定細菌分泌的化學物質刺激,能形成「根瘤」,這些細菌有能力將氮氣轉化成鹽類,而植物則提供養分給這些細菌,兩者互利互惠。因此,於休耕期種植豆科植物,再將其絞碎當成綠肥,

中文名:山葛

別名:山肉豆、台灣葛藤、粉葛、乾葛

科名:豆科(蝶形花亞科)

學名:Pueraria montana (Lour.) Merr.

分佈:分布於台灣1500公尺以下的山區,在森林邊緣、道路旁向陽處攀附生長。中國南部、中南半島、琉球等地也有原生分布,在美國等其他國家則是外來入侵種。

生態:經常在樹梢及岩壁攀附生長。花期約6~10月,接著產生帶有褐色剛毛的豆莢。

特徵:

  1. 木質藤本,表面有疏生硬毛或無毛,圓柱形。
  2. 三出複葉,小葉為菱形,頂生小葉的葉柄較長。
  3. 圓錐花序,由2片翼瓣、2片龍骨瓣、1片旗瓣共5片花瓣組成,花瓣顏色為紫色帶白色。
  4. 旗瓣中央有黃色心形斑。
  5. 花期6~10月,後期形成莢果。豆莢表面帶有褐色剛毛,有3~11個種子。

※ 本文由自然谷團隊提供,原刊載於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官網。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