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樣性的美好日常】森林裡的放山雞 部落養出好經濟 | 環境資訊中心
生物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的美好日常】森林裡的放山雞 部落養出好經濟

2021年12月24日
文:李育琴(環境資訊中心特約記者);插畫:湯翊羚

在蓊鬱的屏東牡丹鄉山林裡,放眼望去是部落在林間遍植的山蘇。山蘇是一種野菜,其葉片舒展如朵朵綠色的花開在林地間,部分山蘇則維持既有習性,寄生於樹上。走進林地,從樹梢透出的陽光下看去,山蘇捲曲的葉片甚是美麗。

山蘇嫩葉爽口清脆、富含纖維質,山區的餐飲店經常提供熱炒山蘇,廣受饕客喜愛。山蘇需要極佳的生長條件,例如潮濕的環境、乾淨的空氣和水源等;牡丹鄉境內高達九成以上為森林環境,因此部落族人在自家農地大量種植。每天清晨露水未散,即摘採新鮮嫩芽,整理包裝後送至平地菜市場、餐廳等處,讓一般民眾品嘗到來自純淨山林的美好食材。

去年牡丹鄉的部落農民開始了一項在山蘇園裡養雞的計畫。這是由屏科大森林系教授陳美惠團隊協助部落發展的林下經濟,為部落引進台灣選育的優良土雞品種「中興紅羽雞」。這些土雞在部落山林的自然環境下,以低密度放養。白天土雞在林間悠遊,邊探索、邊啄食,紅棕色的羽毛跟鮮綠的山蘇構成一幅美麗的畫。

牠們不僅在自然山林中健康成長,由於是長期選育出的在地優質品種,活力好、抗病力佳,農民得以不含抗生素的安全飼料餵養,還不時提供原住民的民俗植物如假酸漿、桑葉等來餵食。此外,滿地的山蘇也成了土雞的點心。

在照顧動物福祉的環境下,經過16週的畜養,每隻雞大約2.5斤,雞肉品質好,肉質扎實又營養。農民以「牡丹山林雞」品牌行銷,打響了名號,在限量供應下,經常被搶訂一空。

從前的農家利用自家空地放養雞隻,餵雞吃菜葉、菜梗或米糠等,而雞的排泄物也可為作物施肥,雞養大後則提供農戶食用肉類的來源,或貼補家用。放養雞,實際上是小型農家的循環經濟實踐。如今在牡丹鄉的山林間,農民透過友善畜牧,以不破壞森林的方式與山林共生,同時又可為部落創造多元經濟來源。

為了推廣結合林下經濟的在地食材,鄉公所今年邀請部落廚師研發創意銅板美食,希望未來可提供遊客、凸顯在地特色又價格可親的料理,例如採用牡丹山林雞的香雞餃、蔥油雞飯、山林雞佐刺蔥醬等等,每道菜都是銅板價的在地山林美味。

近年林務局逐步開放山林,不僅推動林下經濟,鼓勵經實驗可行的友善生態農業,也推動永續林業,提高國產材利用率等。對於如何與台灣山林友善共生,發展出許多可能性。在森林裡,不僅可以養蜂、種植香菇或金線連,在山林間友善放養雞隻,也是兼顧森林保育和農民生計、以優質山林物產發展山村部落經濟的好方法。

參考資料

 ※ 本文由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補助報導經費,為確保新聞獨立性,不干涉報導內容

作者

李育琴

站在南方的土地,用平躺的島嶼歷史視角,說環境與人的故事。炙風拂面,腳踏黏土之時,試著讓心保持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