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碳木竹構未來 消費者的減碳新選擇 | 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的島

負碳木竹構未來 消費者的減碳新選擇

2022年02月07日
公視記者 陳佳利 陳添寶

木竹能固碳,生長在台灣的木竹,有最短的碳足跡。追求碳中和的時代,負碳木竹如何建構永續環保的未來?

木竹能固碳,生長在台灣的木竹,有最短的碳足跡。
木竹能固碳,生長在台灣的木竹,有最短的碳足跡。

先進CNC量測儀器的運作聲,與老藝師手磨修邊的聲音彼此交錯。傳統與現代並存在臺北科技大學的木藝中心,也融合在每張木椅上。

「一個成品開發到成熟,要一直調整。」研發最耗時間與金錢,也是台灣木家具業最缺乏的環節。在這個台灣唯一的家具木工產學訓專班,主任陳殿禮不只教設計,讓學生熟悉傳統工法與數位製造,更鼓勵學生熟悉台灣本土的材料。台灣的國產材,大多來自數十年生的人工林,直徑較小,挑戰設計功力。

台灣唯一的家具木工產學訓專班,希望讓學生熟悉傳統工法與數位製造,鼓勵熟悉本土材料。
台灣唯一的家具木工產學訓專班,希望讓學生熟悉傳統工法與數位製造,鼓勵熟悉本土材料。

「希望台灣的材料真正為人所用,而且做到零碳排!」台灣的木材99%仰賴進口,使用國產材來做家具,是陳主任實踐SDGs國際永續目標的一環。

做出來的家具,如果沒有銷售,就只是樣品,2021年底,透過產官學合作,在知名家具通路上,台灣第一批負碳家具問世。介紹牌上,清楚標註負碳量,成為消費者的減碳新選擇。

不止家具能負碳,在南投縣竹山鎮的鬧街上,一座負碳公車亭剛完工。負責設計的業者賴彥池說,竹子的固碳力是木頭的四倍,這座公車亭模組化,每根竹子都可以維修更換,至少固碳266公斤。另外,經過嚴謹的結構計算,能抗12級風。相較鋼材或塑膠,使用竹材還有另一個好處,就是涼爽。

這座公車亭模組化,每根竹子都可以維修更換,至少固碳266公斤。
這座公車亭模組化,每根竹子都可以維修更換,至少固碳266公斤。

曾經,竹子很普遍出現在常民生活中,從建築工地的鷹架到家具、生活用品,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材質,可是塑膠等更便宜的材質,取代了竹材,加上加工成本高,許多工廠外移到中國與東南亞,竹產業陷入低谷數十年。

相較於樹木至少30、40年才能成材,竹子只要四年就能利用。致力推動竹構的建築師甘銘源,曾經在雲林的農業博覽會中,使用竹材建構大型展覽空間。現在,他持續推廣竹材,從竹鞦韆到竹桁架,藉由先進的高溫乾燥技術,提高耐久性與耐蟲蛀,從曲度到接頭,集結運用竹材的智慧。另外,竹子力學強度是鋼的七成,更善用這項特性,嘗試以竹代鋼。

竹材有特殊韻味,只是用在建築上,目前接受度還不高,他希望民眾能對竹構的耐久性有信心。雲林縣斗南鎮,一座百年竹管屋為竹材掛保證。經過妥善處理,竹材也能歷久彌新,但是與木材相比,竹材是比較高難度的建材。甘銘源建築師說,落到實務面,設計人才、工匠、欣賞竹建築的消費者都需要培養。

竹子力學強度是鋼的七成,善用這項特性,建築師也嘗試以竹代鋼。
竹子力學強度是鋼的七成,善用這項特性,建築師也嘗試以竹代鋼。

竹子力學強度是鋼的七成,善用這項特性,建築師也嘗試以竹代鋼。
竹子力學強度是鋼的七成,善用這項特性,建築師也嘗試以竹代鋼。

甘銘源建築師團隊與林務局合作「構竹林鐵新銳展」,邀請年輕設計團隊來挑戰竹材。在嘉義製材所的大草皮上,竹構裝置藝術像是蝴蝶落地。隱藏在樹林中的茶亭,宛如一顆切開的芒果,中間有竹製桌椅,就算豔陽高照,也方便遊客停留休息。

從大型竹構到生活用品,竹材有很多發揮空間。業者林雅雯推廣竹纖維做成的吸管,他說竹吸管使用七天就會軟化,變成灰燼回到土地,有優化土壤的功效,不會造成污染。另外,從事竹產業40多年的戴正祐,運用層積竹,設計出兼具彈性與涼爽透氣的竹沙發,以及各式各樣精緻的日常用品。

竹材的變化讓人耳目一新,但下游業者雖然有心推廣卻困難重重,畢竟竹產業蕭條已久,產業鏈有著失落的環節。根據林務局盤點,台灣北部產桂竹,中部產孟宗竹,南部產刺竹,山上有很多竹林,業者卻說,常買不到竹子。賴彥池表示,竹山以竹為名,卻缺竹子,主要因為老農沒辦法負荷,孟宗竹只有少量生產,另外伐竹都靠人工,這也是竹材生產成本偏高的原因之一。

拿著鏈鋸走向竹林,阿山要進行例行的整理撫育,伐除四年生以上的老竹。
拿著鏈鋸走向竹林,阿山要進行例行的整理撫育,伐除四年生以上的老竹。

來到桂竹重要產地之一的桃園市復興區,阿山與夥伴忙著將竹材裝車,其中一部分就是要賣到南投竹山,他們團隊人數不多,因為招募年輕人很困難。阿山說,這樣的傳統產業對體力負擔很重,再加上沒有穩定收入,薪水不如外面工地。為了就近照顧家人,阿山選擇留在山上,承接伐竹產業的重擔。

拿著鏈鋸走向竹林,阿山要進行例行的整理撫育,伐除四年生以上的老竹。他說,竹子伐去,地下莖都還活著,每年會一直新增,如果不整理,竹筍不怎麼生長,根系慢慢老化,對水土保持有危害。

阿山的竹林,整齊開闊,新生竹子順利生長,但是枯竹東倒西歪,林相雜亂陰暗的,才是山區原住民保留地常見的竹林狀態。

為了國土保安、涵養水資源、減輕天災等目標,從2016年開始,政府實施《原住民保留地禁伐補償實施辦法》,地主只要不伐採木竹,每公頃每年可以領到3萬元補償金。相較之下,維護管理或伐採不符成本,導致地主伐採意願低,疏於管理,即使山上長滿竹子,竹農還是很難找到適合伐採的竹林。

減碳壓力下,以負碳環保價值出發,可再生的台灣木竹能否開創新局,最重要是消費者支持。
減碳壓力下,以負碳環保價值出發,可再生的台灣木竹能否開創新局,最重要是消費者支持。

為了改善這個情況,林務局與原民會達成一項新共識。林務局造林生產組組長張偉顗表示,原保地第四年進行竹子生產時,由林務局發給竹林生產獎勵金,原保地上的竹農,每年都可以領到禁伐補償。

而缺工的問題,希望導入機具來優化伐採流程。林務局局長林華慶說明,已經補助屏東科技大學研發高性能的伐採與剖竹機具,未來希望有跨部會的合作,由工業局輔導廠商,提升加工技術。現階段鼓勵業者採取量少質精的發展策略。

為了提高自產能力,降低對進口材的依賴,提振木竹產業,難度很高,卻是一條必須走的路。在國際減碳壓力下,以負碳的環保價值出發,溫潤可再生的台灣木竹能不能順利開創新局,最重要的是,消費者的支持。

※本文轉載自 公視《我們的島》節目—【負碳木竹構未來】

2/07(一) 22:00首播
2/12(六) 11:00重播

更多節目內容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