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經營的文化轉向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林業經營的文化轉向

2007年06月14日
作者:廖學誠(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副教授)

日前嘉義大學舉辦「林業產業文化傳承」學術研討會,探討森林文化的保存與再生,會議中隱約透露出林業經營的「文化轉向」氛圍,此趨勢頗令人振奮並值得關注。

過去文化常被忽略,甚至視而不見,若有,亦大都依附在政治經濟運作之中,但自從「文化轉向」之後,文化日益受到重視,並逐漸地從政治經濟中獨立抽離出來,且蔚為風潮,文化不只被商品化,更成為「爭奪社會、政治權力和社會承認的最重要場所」。顯然地,文化已變成當紅炸子雞,尤其是面對全球化浪潮,獨特的地方文化更是彌足珍貴。

台灣林業經營歷史悠久,歷經不同時代變遷與社會需求,早已孕育出獨一無二的森林文化。阿里山、大雪山及太平山等三大林場曾與嘉義、東勢及羅東的發展唇齒相依,而三義的木雕、豐原的漆器、白米的木屐及三峽的藍染,亦早已融入平民的日常生活之中,這些都是我們重要的森林文化資產。

雖然我們擁有豐碩的森林文化資產,但若無適當的保存與充分的利用,那麼森林文化終將枯萎凋零。為了避免森林文化的殘缺消失,現階段政府應積極保存現有的森林文化資產,相關的器具設施、檔案史料、建築構造、影音圖像及口述歷史等應作系統性的整理與分類,並加強充實森林文化園區的內涵與特色,透過環境教育途徑舉辦相關活動,讓森林文化與社會大眾再度連接。

此外,政府可與民間團體合作,持續推動森林文化相關節慶祭典,例如「愛漆愛妻情人節」、「漂流木藝術節」、「竹筍節」等,亦可指導社區舉辦拓葉、竹炭、雕刻、烹飪等講習,配合在地社區的自然環境與人文觀點,呈現出森林文化的多樣面貌,並讓森林文化重新注入於居民的食衣住行脈絡之中,創造出當地的文化經濟,換言之,透過森林文化帶動社區的經濟效益。

另外,學術界的努力對森林文化的保存與再生亦至為關鍵。透過研討會的舉辦集思廣義,激盪出森林文化論述,有論述才能爭取林業的權益,也才能再昇華森林文化的意義,此外,森林文化相關課程如文化資產保存、文化地理等亦應陸續排入,讓學生對森林文化有基本的概念與認知。

後現代的林業經營,除了強調生物多樣性及生態系經營外,更應關照森林文化的深度與廣度,我們樂見台灣林業經營的「文化轉向」,希望森林文化能獲得重視,也期待森林文化的普及與深化,能重新建構人與環境的新關係。

本文轉載自中國時報2007.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