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聲音找蹤跡
回到住處之後,再仔細清點和整理一下器材,就差不多該準備休息了。雙筒望遠鏡是鳥類調查的必備品,50公尺以內的小鳥,幾乎都可以透過10倍左右的雙筒望遠鏡來辨識和記錄數量。
不過,明天在慈湖數小鳥,對岸少說也有200∼300公尺遠,因此單筒望遠鏡和腳架也是少不了的裝備,最遠可以放大到60倍,但是在海風強勁的狀況下,要保持穩定不讓畫面晃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雙筒望遠鏡和單筒望遠鏡的物鏡和目鏡都要先擦拭乾淨,腳架也沒有任何鬆動的地方,才算是準備好鳥類調查的兩大主要工具。
我們這些鳥類觀察者,常常打趣的說,賞鳥是一種需要「聰明」的活動,因為你必須隨時讓自己保持「耳聰、目明」。也就是說,耳朵和眼睛才是我們最重要的裝備。無論是在森林、草原、濕地、農地或都市裡,耳朵是尋找鳥類最有效率的工具。在大約50公尺的距離內,有時甚至100公尺內,只要有小鳥發出聲音,幾乎逃不過鳥類調查員的耳朵。我們先透過聲音注意小鳥的活動,再大致鎖定牠們的位置,接著拿起雙筒望遠鏡對準目標、對焦,就能讓小鳥映入眼簾。
不過,小鳥可是活動力非常強的野生動物,察覺小鳥、找到小鳥、用望遠鏡對準目標、對焦、鑑定種類,這五個動作必須在10秒之內完成。不然,小鳥很快就會飛走了。一旦飛走,就很難再有機會觀察。有些小鳥更嚴格,只給你五秒鐘,甚至三秒鐘。所以,這一連串的動作,必須要相當熟練才行,不過對賞鳥10餘年的老手來說,這些就像呼吸一樣自然。
事實上,看鳥看久了,有時候我們也不是非得「看到」不可,光是透過聲音,就可以記錄環境中大部分的小鳥。也就是說,賞鳥人必須學會透過鳥類的聲音來辨識小鳥,這是最有效率的調查方法。
一般來說,在森林鳥類的調查紀錄裡,大約80%甚至90%的紀錄,是透過耳朵和聲音所記錄的,少部分不確定的聲音才需要透過目擊來辨識。所以,我們做鳥類調查時,常常低著頭不斷的在手機中輸入記錄,看起來和寶可夢玩家沒什麼差別。不過,也常有同行的賞鳥新手抱怨:「唉,跟你們賞鳥好無聊,一隻鳥都沒看到,你們就已經記錄了一大堆。」哎呀,真是非常抱歉。
由此可見,小鳥的鳴唱聲和鳴叫聲是不可忽略的一環,但我們也不是全知全能,所以需要隨身帶著錄音筆,遇到不確定的聲音就趕緊錄下來,事後和其他夥伴討論,或是到鳥音資料庫比對。目前,麥考利資料庫(Macaulay Library)和xenocanto是兩個相當完備的線上世界鳥音資料庫,可以查詢到許多鳥類的聲音,也可以上傳自己錄到的鳥音。
《成為小小生態觀察家:從觀察到保育,五位動物專家帶你走入野外調查的世界》
作者:李曼韻、林大利、袁守立、陳美汀、程一駿
出版者:小麥田
出版日期:2021年10月2日
作者簡介
李曼韻
台灣師大生物系畢業,現任國中生物教師。曾獲台北市特殊優良教師獎、教育部教學卓越獎、師鐸獎,著有「生物課好好玩」系列書籍。幫許多動物說話,特別是蛇、蜘蛛、毛毛蟲⋯⋯這些不討喜的動物,其中難度最高的就是「蜂」,期望人們不要因為害怕就想除掉牠,而是要懂得相處之道,讓物種達到平衡。
林大利
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助理研究員、澳洲昆士蘭大學生物科學系博士班研究生。從把鳥納入望遠鏡的視野中、正確的辨識鳥種、學習鳥類生物學理論。至今,成為以鳥類為研究對象的研究者、以鳥類為國家生物多樣性指標的政府幕僚、以賞鳥為休閒活動的自然愛好者。鳥類,早已成為他生活的許多部分。
袁守立
大學時進入東海大學生物系(現為生命科學系),最後一路在生科系跌跌撞撞念完博士。主修專長為哺乳類學、生態學與分子生態學。
2016年開始與金門的歐亞水獺結緣,藉由過往的經歷,快速累積了大量水獺活躍影像與生態資料,也發現許多水獺過去不為人知的可愛面及凶暴面。
陳美汀
現任社團法人台灣石虎保育協會理事長,致力於石虎生態研究和保育工作。2017年與多位關心石虎的夥伴成立「台灣石虎保育協會」,希望集合民間群眾的力量,一起保護台灣的石虎和其生存的淺山環境,同時保護淺山環境的其他野生動物。
程一駿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榮譽教授。大學讀海洋大學漁業,研究所就讀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海洋系,碩、博士及博士後都是從事棲生態學研究。因緣際會收了一位研究海龜的學生,就這樣開啟了海龜研究之門。
【名人推薦】
「五位關照不同生命、見識與學識兼備的作者,為了保護與恢復動物和我們共享的世界而站了出來,他們若不是英雄,誰才是英雄呢?」——鄭國威(PanSci泛科學知識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