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 | 環境資訊中心
生物多樣性

2022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

2022年05月19日
文:李育琴(環境資訊中心特約記者)

「生物多樣性是目前許多永續發展課題的解答。從以自然為基礎、以生態系為基礎的氣候解決方案、健康、食物、水資源,到永續生計等議題,生物多樣性是讓世界重建美好的基礎。」

5月22日生物多樣性日前夕,為喚起大眾對自然生態的重視,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CBD)秘書處呼籲各國團體和個人一起響應,舉辦慶祝活動,今(2022)年的口號則定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Building a Shared Future for all Life)。

522生物多樣性日LOGO。圖片來源:CBD Biodiversity Day 2022 Logo

疫情下的COP15 新《框架》亟待定案

過去兩年,由中國主辦的第15屆生物多樣性大會(COP15)數度因COVID-19疫情而延期,原定要討論接續「愛知目標」的《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下稱框架)也遲遲未定案。去年10月在昆明舉辦的COP15第一階段會議,終於有了較具體的共識。

大會發表了《昆明宣言》,強調「讓全球生物多樣性走向恢復之路是10年內重要的挑戰」,承諾將制定有效的新框架,以達成1993年締結《生物多樣性公約》所追求的三大目標:保育生物多樣性、永續利用生物多樣性的組成,以及公平合理分享生物多樣性遺傳資源所產生的利益。

中國為《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5次締約方大會(COP15)主辦國。圖片來源:擷取自COP15中國官方網站

由於「愛知目標」歷經10年努力並未達成具體保育成果,生物多樣性流失的威脅更加嚴峻,CBD和全球環境組織期望新框架的訂定,能夠提供有效的執行手段和追蹤審查機制,以扭轉生物多樣性流失,達成2050年「與大自然和諧共處」的願景。

《框架》草案中,CBD提出了變革理論,強調2030年必須達成的里程碑,以及2050年的願景。明定21項行動目標,是全球、各區域和各國必須採取的緊急政策行動,以改變當前的經濟、社會和金融模式,讓已嚴重流失的生物多樣性在未來10年(到2030年)趨於穩定,並在接下來的20年恢復自然生態。

而鑒於「愛知目標」的缺失,CBD秘書長馬芮瑪(Elizabeth Maruma Mrema)表示,新框架必須確保對未來的目標和願景有強烈的企圖及效力,內容說明了保護、恢復和永續管理自然的行動計劃,希望藉此改變社會與自然世界的關係;此外,在財務資源上,必須給予全球環境組織有力的後盾,並且提供追蹤監測的機制。

《框架》的變革理論。圖片來源:CBD 《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草稿第一版

根據《昆明宣言》的承諾及此間多次預備會議的討論結果,預計在今年下半年於昆明舉行的COP15第二階段會議,將正式通過採納《框架》。

昆明大會也是《生物安全議定書》(Cartagena Protocol on Biosafety)的第十次締約方會議,以及關於遺傳資源利益共享的《名古屋議定書》(Nagoya Protocol on Access and Benefit-sharing)第四次締約方會議。相關議題的進展也將在大會中討論。

B團隊發起企業倡議  呼籲停止破壞環境的補貼政策 

除了締約方政府和各環境組織,許多進步的大型企業也加入這場推動保護自然的談判。由維京集團創辦人理查.布蘭森(Richard Branson)和柴茲基金會(Zeitz Foundation)創辦人約亨.柴茲(Jochen Zeitz)共同發起的「B團隊」(The B Team)非營利組織,以大型企業為首,提出「自然是每個人的事業」行動倡議。

他們指出,氣候行動的失敗、極端氣候事件和生物多樣性流失,將為其事業帶來風險,批評對環境有害的商業補貼,阻礙所有因應氣候變遷所做的努力和對地球生態系統的保護。B團隊的行動倡議旨在敦促各國政府應立刻採取政策,在2030年前扭轉自然的流失。

根據該組織發布的最新報告,全球政府每年至少花費1.8兆美元(相當於全球GDP的2%)在補貼破壞自然的產業,不僅鼓勵了非永續的生產和碳密集消費、以損耗自然資源和破壞全球生態系統來獲取利益,這些補貼扭曲了市場價格,造成資源分配和市場競爭的不公。這些補貼多用在化石燃料、非永續的農業和水資源產業上,他們要求各國政府應進行「補貼重整」。

B團隊因此呼籲在接下來的COP15第二階段會議,各國領導人應在《框架》中採取明確、大膽的目標,承諾在2030年之前取消或調整對環境有害的補貼,以解決生物多樣性流失的問題。目前這項倡議已有超過1100家營收5億美元以上的企業加入簽署。

走出家門發現自然 慶祝生物多樣性日

522生物多樣性日,最主要的宗旨仍在喚起大眾對自然生態的保護之心和行動。CBD強調,每一個人都可以為生物多樣性付出行動,在這一天,鼓勵團體或個人自主舉辦活動,慶祝「生物多樣性日」(#BiodiversityDay),展現如何建構與所有生命共享的未來。各國和團體的慶祝活動也將透過CBD的平台進行串聯與分享。

連續18年舉辦的愛爾蘭「貝爾丹生活地球節」(Bealtaine Living Earth Festival),為慶祝生物多樣性和地方豐富的自然資產,結合了40個公、私部門和NGO團體所舉辦的活動,提供當地民眾,不管是大人、小孩、學校的學生報名參加。

主辦單位表示,貝爾丹是傳統愛爾蘭節慶,為慶祝夏季的到來以及豐盛的大自然。過去凱爾特人(Celtics)仰賴自然提供飲食及生活所需,與大自然有相當緊密的連結,不過現代人往往容易遺忘,因此透過節慶的舉辦,邀請民眾一起體驗自然的美好,走出家門認識生物多樣性,在最日常的地方發掘最不凡的事物。

為期10天的活動,從公園裡的昆蟲觀察營、家庭蜂蠟布工作坊、岩岸種海草、救救海豹之旅,到自然岩岸和歷史庭園的巡禮等等。讓民眾,尤其是孩童,在參與中認識自然環境與生物多樣性,了解在地文化和環境過去數百年來的變化,從而反思唯有每一個人都一起參與保護自然,以在地行動串聯全球,人類才能與自然和諧共生。

網路串聯全球 與世界分享「所有人的自然」

在日本,則是由環境省和聯合國大學等單位共同舉辦線上論壇,邀請講者分享國際生物多樣性的趨勢,以及COP15和新框架的內涵。此外,也透過案例分享,介紹在地社區青年在生物多樣性保育和生態系統恢復的行動研究成果。

以網路串連實體的全球性活動,則有「後院生物」(BackyardBio)自然運動倡議等。這項倡議行動受到「所有人的自然」(#Natureforall)運動的啟發,鼓勵人們、尤其是孩子到戶外進行探索,去發現生活周遭驚人的野生動植物,並與世界分享這些發現和對自然的熱愛。

主辦單位指出,這項運動是有目的性的戶外教育,孩子們在盡情探索自然生物後,可拍照上傳社群網路Twitter或Instagram分享,並加註標籤#backyardbio;教師也可以引導孩子利用物種辨識的應用程式Seek App,觀察及進一步認識生物,甚至可上傳iNaturalist貢獻觀察資訊,成為公民科學家。「後院生物」也發起全球教室串聯,讓各個團體可以線上交流,分享戶外教育的成果,形成全球性的共學團體。

保育生物多樣性的22個行動

「任何人都可以為生物多樣性付出行動。」為了鼓勵大眾實際為自然出力,CBD依據新框架提出了「生物多樣性的22個行動」,邀請個人也可做出自己的22個行動,並以#生物多樣性日(#BiodiversityDay)標籤,在社群媒體上分享行動照片或影片,串聯成全球行動,擴大影響力。

CBD提出的22個行動:

  1. 清潔周邊環境,避免垃圾流入河裡或野外。
  2. 復育一塊區域,種植樹木或植物,為生物創造棲息環境。
  3. 到大自然拍照而不取走任何東西。
  4. 救助動物,不管大的或小的。
  5. 避免散播動物疾病。
  6. 種植原生的植物。
  7. 負責任地消費。
  8. 節約能源。
  9. 與他人分享。
  10. 購買生物友善產品。
  11. 協助親友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例如戒菸。
  12. 享受都市裡的生物多樣性。
  13. 支持有道德的生物貿易商品。
  14. 改掉一個對生物多樣性有害的習慣。
  15. 詢問企業其社會責任表現。
  16. 減少不必要的浪費。
  17. 認識生物安全(biosafety)。
  18. 投資對生物多樣性友善的公司。
  19. 支持環保組織。
  20. 喚起親友對生物多樣性的認識。
  21. 賦權他人。
  22. 慶祝522生物多樣性日。

作者

李育琴

站在南方的土地,用平躺的島嶼歷史視角,說環境與人的故事。炙風拂面,腳踏黏土之時,試著讓心保持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