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垃圾量連年創新高,根據環保署統計,2021年事業廢棄物生產量大增7.7%,創下歷史新高,與生活廢棄物合計總量更超過3000萬噸。為了解決現有垃圾處理設施量能不足的問題,政府開始增設掩埋場、焚化爐、SRF處理設施。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看守台灣協會等環保團體昨(3)日舉辦記者會,指出台灣地狹人稠,不可能「無止盡的一直蓋掩埋場」,而應該強化「源頭減量」措施。環團表示,民間已提出《資源永續管理法》草案,納入總量管制措施,呼籲環保署與現正研擬的《廢棄物清理法》草案一併考量,在年底將兩法案送進立院審議。
掩埋場量能有限 環團呼籲垃圾管制、源頭減量
台灣垃圾量逐年增加,現有的垃圾處理設施量能不足,增設掩埋場成為政府廢棄物治理的選項之一。台南社大環境小組研究員晁瑞光表示,以台灣目前垃圾產生量來看,掩埋場很容易達到飽和,地狹人稠的小島,不可能「無止盡的一直蓋掩埋場」。若未加強垃圾管制、從源頭減量,還可能出現廢棄物棄置或資源物遭掩埋、焚化的亂象。
晁瑞光舉例,中國禁止「洋垃圾」進口後,部分業者以「產業用料」之名引進國外廢棄物,卻只篩分出有價值的部分,將缺乏市場價值的剩餘物,堆置在農地上任其風化碎裂,造成環境污染。國內也有許多資源回收物,因為回收價值低,沒有業者收受、只能掩埋或焚化。他認為,國內廢棄物、再利用管理機制,亟需徹底檢討。
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總幹事施月英也指出,近幾年中南部農地出現大量來自北部的廢棄土石方,本質上是廢棄物,政府機關卻回應是「可再利用資源」、未積極處理,彰化目前已有超過50處點位遭棄置廢土。他指出,廢棄物亂竄問題,根源於政府並未控管開發及生產行為,放任事業廢棄物不斷產出,超出既有廢棄物處理設施量能。
SRF設施恐變相鼓勵塑橡膠垃圾 質疑《廢清法》缺源頭管理
環保署目前正研擬《廢清法》修正草案,然而,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指出,《廢清法》是以末端妥善處理廢棄物為目的,實際上缺乏源頭管理機制。法案中雖有禁限用條款,但目前只能逐項公告列管項目,面對市面上推陳出新的產品,十分緩不濟急。
謝和霖也批評,政府應對垃圾危機的基本對策,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目前大力推動興建焚化爐及SRF(固體再生燃料)處理設施就是如此。他指出,近期試運轉、興建中、規劃中的此類設施,全台已有十座以上。業者享有賦稅減免優惠、20年的保證垃圾量;若燃燒發電效率能達25%以上,還能依《再生能源條例》,取得一度電3.85元的躉購費率。
謝和霖指出,SRF的主成分是塑橡膠,燃燒排碳量遠高於燃煤,根本不能被稱為「再生能源」;政府補貼SRF,等於變相鼓勵塑橡膠垃圾生產,還可能促使不肖業者進口他國塑膠垃圾,製成SRF發電賺錢。
他批評,國內廢棄物處理政策,聚焦在垃圾去化,缺乏源頭管理思維。環保署近期雖積極修正《廢清法》,但草案卻授權環保署可以為「處理不易、去化困難、不具經濟規模」的事業廢棄物,設置處理設施。謝和霖表示,事業本應對自己所產出的垃圾負責,「找不到辦法就應限制產生量」,相關法規須強化總量管理機制。
環團提《資源永續管理法》草案 籲廢棄物設總量管制
針對廢棄物持續增長、既有的《廢清法》卻難從源頭解決,看守台灣協會、台南社大、台東環盟、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荒野保護協會、彰化環盟、野薑花公民協會、台灣零廢棄協會與綠色和平等環保團體,在6月初共同提出《資源永續管理法》草案,其中便要求中央主管機關制定總量管理辦法,確保全國廢棄物產生量、焚化量、最終處置量不再增加。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議題中心組長陳姿蓉表示,環署大修《廢清法》,已展現破除現狀的決心,呼籲應進一步開啟對話空間,邀集民團、學者、專家、民代組成專案小組,共同檢視《廢清法》及《資源永續管理法》草案如何相互銜接,並在年底前送交立院,拚明年審查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