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委會林務局2018年推動「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建置計畫」,有別於過去保育單位圈地、劃設保護區的「守勢」,嘗試把「森、川、里、海」棲地串聯起來,避免出現生態孤島。而為加速生態網絡的縫合,林務局與鐵道局今天(28日)簽署「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合作協議」,加上過去與公路總局、高速公路局建立的合作機制,讓公路及鐵道建設能更全面搭接國土生態綠網的建構。
以去年花東電氣化為合作開端 鐵道局也加入國土綠網行列
自中央山脈保育軸、國有林事業區向外延伸的淺山、平原及海岸地區,既是多數人生活的環境,更有近六成保育類野生物生存其中,土地承受各種開發壓力,石虎、草鴞等瀕危的里山動物棲地切割破碎。
為此,林務局提出「生態系縫補」概念,在行政院、國發會及農委會的支持下,邀集水利、交通、農業等相關部會,於2018年推動「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建置計畫」,成立跨部會平台,從國有林事業區出發,合作串連東西向河川與綠帶,編織「森、川、里、海」廊道做為「國土生態安全網」。
今(28日)國土生態綠網成果交流研討會上,不僅分享綠網建置策略與實例成果,交通部鐵道局、公路總局、高速公路局、經濟部水利署、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農田水利署、水土保持局、TBIA資料庫聯盟等跨部會機關也都出席。林務局與鐵道局也於今天簽署「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合作協議」,加速生態網絡的縫合。
這次並非鐵道局首次與林務局合作,去年鐵道局東部工程處與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就以「花東地區鐵路雙軌電氣化計畫」為開端,研擬透過鐵路橋設計調整,提升廊道通透性,擴展大農大富生態廊道,減少動物移動的阻礙。
鐵道局局長伍勝園表示,期待和林務局簽訂合作協議後,透過結合彼此專業,建構生態網絡合作平台、共享鐵道使用情勢,以及生態資源調查資料、推動生態廊道網絡串聯等。讓更多區域網絡的生態友善措施能被推行,令相關議題及行動在進行盤點與推展時,能更全面、完善。
跨部會串聯森川里海 規劃國土生態綠網修補棲地
「國土生態綠網計畫」已完成指認全台44個綠網關注區及45條保育軸帶,涵括丘陵、溪流、平原、海岸與離島等重要生態系,串連空間藍圖,修補台灣淺山平原破碎的棲地,提升生態系的韌性與調適力。
林務局長林華慶說明,過去保育單位著重劃設保護區、保育特定物種,以圈地維護棲地的作法相對「守勢」,且依賴有限的保護區,也難以落實環境永續。國土生態綠網便是在淺山、平原及海岸地區建構綿密生態網絡,讓重要生態系間能相互連結,不會形成「生態孤島」。
而綠網關注區的指認依據,有生物及生態資訊、關注地景及議題等資訊,同時也是生物多樣性的熱點與關鍵區域。保育軸帶則是從中央山脈到海岸,串聯「森、里、川、海」的空間規劃,以棲地連結為重點。
談到推動的困難,林華慶指出,綠網範圍內,許多區域並非林務局轄管;其次,所需專業知識有別於過去保育單位的經驗,更仰賴跨部會的支持與合作,比如藉由河溪友善工程及濱溪綠帶營造,維護周邊動物利用,建設魚蝦洄游廊道;或於關鍵農地推動友善生產及生態服務給付,確保動物覓食安全與棲地品質。
林華慶也說,為避免交通建設會切割生態系,會全力配合生物調查及周邊地景分析資料,並與公路單位強化既有鐵、公路交通設施的友善通道建置,希望能發揮跨域治理的優勢,建構讓生物暢行無阻、安心移動的生態廊道。
林華慶認為,在追求國道、公路及鐵道的便利交通需求時,也應兼顧棲地保護與生態網絡串聯。保育與建設為主管機關所要面對的共同課題,陸域生態廊道對國土生態綠網建置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