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綠色保育網絡計畫上路一年多,首次舉辦跨部會成果交流。昨(5日)在政務委員張景森見證下,由經濟部水利署與農委會林務局簽署「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合作協議」揭開序幕,合作改善河川生態。農委會主委陳吉仲也宣示未來農業政策方向,將結合國土綠網精神,扣連生態保育,以生態給付讓生產者有感。
農業生產應與保育一併思考 政委:保育應留在農業部門
政務委員張景森致詞中指出,500公尺以下的淺山生態系,是承受最多開發的衝擊、人類侵犯最嚴重之處,過去道路、水利等政府公共工程,只考慮人的需要,忽略了生物多樣性,政府也察覺這個現象,有待重新檢討關注淺山生態系、持續改善。
國土生態綠網主要目的,是將政府、學術界過去調查的生態系統資料建構起來,讓國人輕易就能了解各地方的生態資訊,避免因資訊不清楚造成衝突。他也指出,農業需與生態一併思考,應效法歐洲成熟的國家,農業與生態應在同一個部門,而非各自獨立。
不僅張景森致詞時指出農業生產,應與保育完全結合、林務局組改應留在農業部門,農委會主委陳吉仲也再度強調,生產與保育應充分結合,並以政策引導永續農業。
農委會曾於2016年盤點80萬公頃農地和210萬公頃山坡地林地,包括長滿農舍、工廠、民宿、廟宇等農林地,並且公告6萬7000公頃農地非農用的土地樣態。「農地的消失,絕非只影響生產部門,而是遍及消費者。」
陳吉仲指出,農業產值達5000多億,但是農業生產多功能價值的貢獻超過2兆。除了盤點所有土地上各種環境的生態效果,並對產生正面價值的生產行為提供給付。此外,目前35萬公頃種植水稻的農民,因其創造的多功能生態服務,也可領取給付。
行政院也核定國土計畫被劃為農業生產區後,農民因為農地無法變更、殷實生產農糧,這種農地農用的行為,也將由國家提供給付支持。陳吉仲宣告,這項政策最快下半年有望實施。
森林是水的故鄉 綠網+藍帶 簽訂合作備忘錄
為加速生態網絡的縫合,林務局與水利署也簽署合作協議,希望透過共同行動,讓水環境改善能全面搭接國土生態綠網的建構。重點包括構築生態網絡合作平台、定期召開會議、共享河川情勢及生態調查資源資料、推動河川生態廊道網絡串連、促進跨機關計畫合作與生態保育教育宣導。
林務局長林華慶表示,這項合作源自於去年苗栗卓蘭石虎公園爭議,兩次與經濟部水利署長賴建信洽談,針對綠網關注的區域,有機會參與前期規劃。賴建信也說,合作備忘錄的簽署,也讓執行單位瞭解決策層對此工作之重視,跨域合作過程中,彼此都能調整心態朝共同目標努力。
林華慶指出,河川兩岸本應營造具有廊帶的功能,河川從上游到下游的棲地維護與生態網絡完整性,亟需跨部門合作。綠網啟動至今與四河局濁水溪、八河局卑南溪、九河局花蓮溪合作建立生態廊道,近期也朝西部地區主要河川,規劃復育成綠網下的藍帶,尤其早期水利設施造成生態方面阻礙,能合作增加生態功能。
水利署也於今年開始,就水環境計畫生態保育項目諮詢林務局意見,各河川局也盤點所轄管河岸,擇定無礙防洪、河堤安全,且無人民申請用地的土地,將交給林務局提供苗木或協助造林,依生態原則,混植當地原生植物營造複層林相,以形成生態廊道,擴大及連結野生動物棲息及移動廊道。
「森林是水的故鄉。」經濟部水利署長賴建信致詞表示,水和綠(生態)構築「綠色基盤」,水利署推動國家前瞻計畫,水環境計畫是串聯其他計畫非常重要的基礎,若水和森林顧不好,對人類生存環境,有如唇亡齒寒的關係。
他在台灣中部成長,小六曾有一次在學校木麻黃大樹下,看到東方草鴞,讓他感受到生態和森林都是人們善待的對象。他引述去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在首爾大會上強調,人類「要發揮前所未有的努力」和時間賽跑搶救生態環境,否則下一代可能就看不到草鴞。在政策引導下,跨部會合作也應抱持著前所未有的努力,共同完成國土復育大計。
友善河川生態 水利署建置12萬筆生物資料
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所長陳春宏專題指出,經濟部水利署為求防洪安全兼顧保育河川生態環境,自2002年起進行河川情勢調查,於2014年完成第一次全部24條中央管河川及2條跨省市河川之情勢調查工作。
為更新相關資訊,目前正進行第二次全面調查工作中,去年將河川情勢調查資料納入「河川環境資訊平台」,作為河川情勢調查資料查詢入口網站。
目前河川情勢調查資料庫已建置12萬筆生物及2萬筆環境基本資料,作為未來興辦水利工程建設時,如何兼容友善河川生態棲地的一項重要資訊。
另外,為進一步探討河川水域內台灣原生魚類棲地特性,水規所也與特有生物研究中心長期進行魚道試驗、游泳能力試驗及標示試驗等合作研究,年底前將完成26種原生魚類之棲地適合度曲線(HSC),作為指標魚種之棲地特性參數,據以提出河川生態廊道改善及生態基流量評估之用。
二、共享河川情勢及生態調查資源資料。
三、共同推動河川生態廊道網絡串連。
四、推動跨機關計畫合作與生態保育教育宣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