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讓人們找回與自然的連結,也增加不少徒步旅行、健行愛好者。由台灣千里步道協會主辦的「第四屆亞洲步道大會」於昨(5)日落幕,共300位來自日、韓、美、加、香港等地的21個步道組織響應,為疫情後最大規模的國際步道盛事。我國林務局的「山海圳國家綠道」並完成與加拿大「布魯斯步道」締結友誼儀式。
友誼步道概念與「姊妹市」類似,締結不同國家的步道以利行銷及國際合作,此次合作的分別是山海圳國家綠道的「特富野古道」以及布魯斯步道從「燻煙山谷(Smokey Hollow)」至「市景公園(City View Park)」全長約10公里的路徑。
抵擋氣候變遷衝擊 布魯斯步道打造保育通道助動物北遷
地球升溫、氣候變遷加劇,也改變大自然中動植物生物樣態,甚至迫使動物必須往北遷徙,各國也在步道沿線想辦法減緩氣候變遷衝擊。全段位於安大略省的中南部的「布魯斯步道」總長895公里,沿著尼加亞拉懸崖(Niagara Escarpment)延伸,途經草地、濕地、落葉林、山谷等不同生態系,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於世界生物圈保護區(UNESCO World Biosphere)。
近13年來,因氣候變遷、外來種入侵、污染、人口成長、工業化及社區快速發展等因素,對布魯斯步道帶來嚴重負面衝擊。布魯斯步道保育協會(Bruce Trail Conservancy,BTC)步道與保育部經理Adam Brylowski指出,協會目前透過收購並建置保護區保育布魯斯步道沿線1.4萬英畝土地;同時也進行植樹、棲地保育及水文監測等工作,希望減緩氣候變遷對當地負面影響。
布魯斯步道更在沿線打造保育通道,幫助動物們順利從安大略省往北部遷徙。然而,大部分步道路線都是座落在私人土地,因此協會近來積極與地主合作進行生態復原計畫,如種樹、移除外來種,也會提供管理計畫與資源供地主進行土地保育。
疫情與後疫情的步道 大量人群湧入山林擬對策
COVID-19疫情之下,雖然遊客進入大自然步道看似「遠離人群」、減少染疫機會,卻反為當地社區帶來風險。
阿帕拉契山徑保育協會(Appalachian Trail. Conservancy)保護與政策副總裁Laura Belleville指出,許多徒步族群喜愛挑戰「大縱走」、全程走完阿帕拉契山徑全路段,然而過程常途經當地鄉村社區,勢必提高社區染疫風險,因此2020年疫情嚴峻時,協會為減少大縱走族群,祭出暫停頒發大縱走證書等策略;2021年時雖放寬限制,但也強化教育宣導,使民眾了解在疫情期間徒步的風險及降低風險的方法,同時也發放宣導工具箱給地方社區,確保當地獲取最新疫情資訊。
疫情趨緩的2022年,人們渴望大自然,大量人群湧入山林,也對步道的使用及管理量能造成嚴重衝擊。其中許多民眾選擇「一日徒步」的方式進入阿帕拉契山徑熱門路段,導致管理量能難以負荷。
為兼顧生物多樣性及旅客享受自然的權利,協會擬定「旅客使用管理架構」,例如針對不同路段訂出人數上限,也劃分出可開放大型團體進入的路段,以管理遊客使用山徑的頻率。
攜手民眾手作步道 看亞洲各國如何強健步道維護管理系統
深入荒野自然的步道,必須在民眾需求與環境生態間取得平衡,除了建置前與地方居民的溝通,建置後也應具備常態維護管理模式,才能提高步道抵禦自然變動與災害的能力及快速恢復的韌性。「信越步道」位於長野縣和新潟縣交界處的關田山脈山脊上,海拔約1000公尺、全長110公里,是日本國內的代表性長途步道。
NPO法人信越步道俱樂部代表理事木村宏指出,信越步道在2000年開始構思時,長野縣和新潟縣的專家就組成「信越健行委員會」,針對開發健行路線前後對於「地方振興」展開影響調查研究,後續更在2003年進一步成立「NPO法人信越步道俱樂部」。
信越步道在推動管理維護工作時,也十分強調與地方合作。木村宏表示,信越步道規劃時,除了注重與居民、旅遊及交通業者及警消單位的事前溝通,也強調以地方居民為中心透過人力復原古道和國有森林,不採取大規模開發,步道從建造至開通為止,居民、NPO團體、企業與行政機關展開公私合作,過程共計有超過3000位志工。
另一方面,現代化的水泥步道工法雖帶來便利,但未必能適應自然環境的變化,近年來,減少人為影響也逐漸成為保護山徑自然景觀的共識。
擁有密集郊遊山徑的香港,面積僅1114平方公里,過去山徑建造及維護工作通常由職人手工完成,近來則逐漸被水泥工程取代,民間對山徑人工化的反彈聲浪也越來越大。環保團體「綠惜地球」於2018年推動「共築可持續山徑 – 無痕山林教育計劃」,與政府部門合作,開放公眾參與手作修築山徑,促進山徑使用者與管理者間的交流。
綠惜地球環境事務總監朱漢強說明,由於管理和修建山徑的工作近年來漸漸朝向「便利工程」,不少步道變成水泥地,而計劃透過手作步道知識傳授和手作參與,建立郊野使用者對土地的屬歸感,過去這些使用者只將水泥地步道當成一種工程,在實際參與手作後,再走過步道反而會產生一種「維護步道」的認同感。另外,由於手作步道工藝重獲重視,許多國內已退休的老師傅也重操舊業,更踴躍分享與傳遞豐富經驗與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