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縣府《台灣狐蝠保育指南》 在地守護確保衣食無虞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花蓮縣府《台灣狐蝠保育指南》 在地守護確保衣食無虞

2022年12月09日
環境資訊中心 特約記者廖靜蕙 花蓮報導

全台37種原生蝙蝠中,體型最大的台灣狐蝠,因數量極度瀕絕,名列全台25種族群數量最危急的野生動物名單,需傾國之力保育牠。已知龜山島、綠島雖擁有穩定族群,但有一群台灣狐蝠選擇到花蓮市區周邊的美崙溪流域定居。


台灣狐蝠是原生蝙蝠體型最大的一種,本島已知只落腳花蓮縣。圖片來源:洄瀾風生態有限公司提供。

為了保護這群嬌客,花蓮縣政府取消菁華橋夜間光雕照明,避免強光影響台灣狐蝠夜間行動,更透過美崙溪、洄瀾灣流水環境改善等計畫,盤點台灣狐蝠重要棲息地點與食源植物,並累績的經驗出版《台灣狐蝠棲地保育指南》,號召縣民認識狐蝠、學習相處之道,讓狐蝠象徵的生態系服務人群。

現正積極籌劃的「美崙溪口二級海岸保護區」,也以台灣狐蝠為保育標的之一,讓台灣狐蝠成為永續指標,確保花蓮為幸「蝠」城市,秉持台灣傳統習俗視蝙蝠為福氣的象徵,成為全球友善蝙蝠的城市。

本島台灣狐蝠之鄉 花蓮縣政府結合社區 顧老樹、讓狐蝠衣食無憂

台灣本島第一筆台灣狐蝠的紀錄在花蓮港。1931年堀川安市於〈台灣哺乳動物圖說〉中寫著「花蓮港街有捕獲」,由此可知在此之前,花蓮即有台灣狐蝠族群。之後因缺乏調查,直到1992年,才在花蓮女中校園有目擊紀錄。

昨(8日)記者會上,來自花蓮市民生里的志工及北濱國小學童,聚集北濱公園,現場展示縣府委託執行團隊洄瀾風生態有限公司成果,其中包括欖仁、大葉山欖、瓊崖海棠以及榕屬植物台灣狐蝠嚼食過吐出來的殘渣--「食渣」,以及一隻等比例的母帶子台灣狐蝠公仔,作為解說導覽的教材。這套解說導覽今年已經執行12次,一般大眾都可報名參加。


與台灣狐蝠等比例的公仔,是解說導覽最佳代言者。攝影:廖靜蕙

花蓮縣議員吳東昇致詞表示,看了保育指南更確信「花蓮是台灣狐蝠的故鄉」。美崙溪整頓過程,都將台灣狐蝠的保育納入考量,樹的修剪也和其他地方不同——不再採用斷頭式修樹,而是更仔細的修枝,不僅讓台灣狐蝠能安心居住,也令路樹保留完整的樹形樣貌。

民生里擁有全台最大最老的瓊崖海棠樹群,志工也在里長吳明崇號召下,和縣府、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執行團隊一起照顧老樹及保育狐蝠,證明在地守護的價值。吳明崇在美崙溪看過台灣狐蝠,對此表示很幸運,認為是一種福氣,未來也將偕同里民,栽植稜果榕,讓狐蝠衣食無憂。


民生里保留全台最大最老的瓊崖海棠也是台灣狐蝠喜愛的食物。攝影:廖靜蕙

台灣狐蝠一年生一胎 北濱公園監測發現繁殖育幼紀錄

自從台灣狐蝠列入25種瀕絕物種保育計畫後,在國土綠網經費支持下,相關的監測調查也逐漸補上來。推估台灣狐蝠在宜花蓮地區約90隻,全國現存族群數量不到250隻。

執行團隊根據文獻與現地觀察發現,台灣狐蝠一年僅生一胎,族群成長趨勢十分緩慢;顯然族群數量增加沒有捷徑,端賴棲地保育,才能使棲息、覓食都無後顧之憂。

台灣狐蝠主要取食桑科榕屬植物的果實,調查發現牠們最愛吃稜果榕果實,其次水同木、小葉桑。此外,大葉山欖、欖仁、福木、以及瓊崖海棠,也是台灣狐蝠常利用的樹種。覓食之虞,也促進植物種子傳播與授粉的機會。

狐蝠吃果實和人類吃檳榔、啃甘蔗類似,牠們吸完果實的汁液後,就會吐渣。此外,牠們除了會吃果實,也會吃花和葉子,是37種原生蝙蝠中,3種吃果實的蝙蝠之一。


大葉山欖上的臺灣狐蝠母子對。攝影:簡任廷(不適用CC共創授權條款,僅限本文使用)

執行團隊負責人吳昌鴻也在可可椰子樹上發現台灣狐蝠,也看到母蝠帶著幼蝠出現;夏日傍晚,約5、6點時會飛出來。去年執行團隊首度在北濱公園記錄到台灣狐蝠繁殖育幼,小狐蝠大多數時間都跟著媽媽,媽媽會把小狐蝠以翼膜包覆在腹部。

台灣狐蝠外觀最明顯的特徵就是脖子呈現金黃色和灰白色毛髮,有如圍了圍巾。今年,執行團隊調查更發現了脖圈顏色呈橘紅色的個體,這項特別的紀錄,也已經反應給專家學者進行判讀。

修枝透光透風 不斷頭更美

花蓮縣政府透過跨局處平台會議,邀請花蓮市相關公園綠地管理單位與學校機關一同討論,不但宣傳台灣狐蝠保育理念與生態知識,也優化樹木修剪的流程,縣府環保局也成立景觀維護大隊,希望修樹不是千篇一律的砍頭而已,修剪得當也能維繫生物多樣性。

台灣狐蝠棲息的林木如何修剪?在保育指南即建議,台灣狐蝠主要利用樹冠的外圍活動,為了讓牠們有較好的隱密及生活空間,樹木修剪應盡量保持樹冠及枝條的完整性,枝條的篩選以枯枝、交叉枝等為主,並修掉不透光的枝條,讓光線和風能通透,同時避免枝幹因過重而掉落。


台灣狐蝠棲息的樹,修樹重點在於疏枝,增加日照及通風性。攝影:廖靜蕙

「原來長這樣」 夜間運動休閒習慣有牠存在

已知台灣狐蝠每年5至9月,會在花蓮市郊的北濱公園活動,晚上出來覓食時,便時常和前來運動的民眾交集,因此在台灣狐蝠保育上,縣府也十分重視與當地居民溝通。

農業處長陳淑雯受訪時表示,大眾可能會因不熟悉台灣狐蝠而感到害怕,尤其傍晚來北濱休閒運動的民眾,突然看到台灣狐蝠飛出來,往往感到驚慌。《台灣狐蝠保育指南》便希望透過文字說明,讓民眾認識狐蝠的長相、棲息習性,以了解替代恐懼。也希望能不要因害怕,而使用各種方式驅逐牠們,甚至破壞生態。


花蓮縣政府出版台灣狐蝠保育指南。攝影:廖靜蕙

去年起,縣府便與洄瀾風生態顧問公司合作,舉辦生態夜觀的活動,晚上在美崙溪畔沿線進行導覽,解說台灣狐蝠生態,讓民眾自由報名參加,幸運時還可以看到台灣狐蝠。

縣府與執行團隊希望透過生態導覽,帶領民眾親近狐蝠棲息環境、了解其習性,並習慣牠的存在。進而明白狐蝠無害,且反而是代表環境好的指標,能與鄰里共好,也期望能讓民眾因此願意一起保育,民生里志工隊就是這樣開始的。


美崙溪畔是台灣狐蝠重要棲地。攝影:廖靜蕙

過去蝙蝠最常讓人害怕的就是病毒帶原者,然而,經農委會防檢局的長期監測,並未從原生蝙蝠體內發現狂犬病毒,以及人畜共通的冠狀病毒。最保險的預防方式便是野外發現台灣狐蝠,務必遵守三不原則——不干擾、不接觸、不餵食。

陳淑雯表示,未來農業處會持續致力於台灣狐蝠保育,全縣分區逐步盤點台灣狐蝠潛在棲地與利用植物分布,棲地保育指南也會隨著資料更新滾動修正,讓民眾習於與這群珍稀嬌客相處,守住花蓮好蝠氣。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