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成立「新碳勘科技研究中心」 跨領域啟動地質探勘、碳封存研究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台大成立「新碳勘科技研究中心」 跨領域啟動地質探勘、碳封存研究

2023年01月05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廖禹婷報導

台灣大學昨(4日)宣布成立「新碳勘科技研究中心」,主要任務包含「碳捕獲、利用及地質封存產業鏈」與「綠能相關地下地質探勘技術發展」,除了整合台大研發人才,也將與工研院及東華大學展開跨校合作。出任新碳勘科研中心主任的台大地質科學系教授劉雅瑄表示,碳封存技術研究在國外行之有年,此次新碳勘科研中心的成立,也將是台灣首個展開相關研究的專門單位,劉雅瑄說,未來會先從完整地質探勘起步,下一步才會開始進行碳封存工作。

台灣大學昨(4日)成立全台首座「新碳勘科技研究中心」,除整合台大研發人才,也將與工研院及東華大學展開跨校合作,並結合產業界推動主動負碳技術,與轉型綠能所需的地質探勘技術。攝影:廖禹婷

台大成立「新碳勘科技研究中心」 盼補足國內深層探勘研究

台大自2022年5月開始籌備「新碳勘科技研究中心」,昨日正式揭牌,主要兩大工作包含「碳捕獲、利用及地質封存產業鏈」與「綠能相關地下地質探勘技術發展」。台大校長管中閔表示,未來新碳勘科研中心將集結不同系所的師生,共同為碳儲存及地熱領域發揮貢獻,也期待能帶動更多元的研究成果。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辦公室執行秘書葉哲良表示,台灣目前仍缺乏深層探勘的資訊,若未及時補足海洋或土地等基礎科學資訊,將不利於未來進行地熱或碳封存工程。他提到,此次國科會促成台大與地調所合作,就是希望新碳勘科研中心在未來四年內盡快找出「Know-How(領域知識)」,以作為未來工程的「guideline(指引)」。

負碳技術與地質研究有什麼關係?

新碳勘科研中心主任劉雅瑄指出,走向淨零排放,除了增進能源使用效率、改變能源種類等方式,大氣中仍有15至20%的碳無法捕捉,即便成功捕捉,可再利用的量也不多,因此需仰賴「主動負碳技術」將碳「送回地底下」,而森林碳匯雖有負碳潛力但土地面積需求大,因此「碳捕捉、利用及地質封存」,就成為規模化降低碳排的關鍵負碳技術。

為何負碳技術與地質研究息息相關?劉雅瑄解釋,台灣位於地體構造活躍區域、地質災害頻繁,無論是選定穩定的地質封存,或作為離岸風場場址,及探查地熱潛勢區等工作,都需仰賴高解析力與高精度的地質探勘技術,新碳勘科研中心的成立,將有助於未來獲取更完整的陸地與海底地下地質特徵,以確保更安全地將碳封存在地底下。

國發會2050淨零路徑12項關鍵戰略中,「碳捕捉、利用及封存(CCUS)」就是戰略之一,該技術會從發電廠、工業場所或空氣中捕捉二氧化碳,再轉化為化學產品或其他應用,或者儲存於地質結構中。

地質探勘技術結合大數據分析 碳封存仰賴工程技術 跨領域合作成關鍵

碳封存技術研究在國外行之有年,此次新碳勘科研中心的成立,將是獲取完整陸地、海底地下地質特徵資料的助力,以確保能更安全地發展「碳封存」技術。

劉雅瑄進一步說明,由於地質資料的數據量龐大,需仰賴大數據分析協助處理,而未來要捕捉及封存大氣中微量的二氧化碳,也會牽涉到創新材料、化工與工程技術的開發與整合。因此新碳勘科研中心組成多元,除了地質調查與監測技術發展,也將結合人工智慧物聯網、化工等跨領域技術。

旗下除了納入台大理學院的地質科學系及海洋研究所,也包含工學院的土木工程學系、化學工程學系、環境工程學研究所、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學研究所等,同時也會與東華大學、工研院展開跨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