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曆、環保餐具別再送! 環保送禮三個提案,用心設計創造驚喜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年曆、環保餐具別再送! 環保送禮三個提案,用心設計創造驚喜

2023年01月18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陳昭宏報導

年節送禮貴在心意,但有些禮物不禁讓人感嘆,能不能不要再送了。環保團體RE-THINK就建議,不少企業都會送年曆、環保餐具,很多人家中已經堆了好幾份。這些禮物儘管立意良善,但可能已經人手好幾組,每個人只有一張嘴,也不需要那麼多杯子、筷子,仍面臨閒置或丟棄的命運。《環境資訊中心》整理三個環保送禮提案,挑選禮物時多想一想,讓地球也能感受到溫暖心意。

許多人可能會在年節期間收到許多來自企業、機關的年曆,但頂多只有一、兩套被留下來使用。攝影:陳昭宏
許多人可能會在年節期間收到許多來自企業、機關的年曆,但頂多只有一、兩套被留下來使用。攝影:陳昭宏

一、年曆、環保餐具別再送 可以直接吃掉的禮物最優

哪些禮物最好不要再送?環保團體RE-THINK行銷公關總監王滋鮮指出,年曆是年節期間幾乎每個人都會收到的禮物,不同樣式爭奇鬥艷,但真正留下來使用的可能只會有一套,其他全部浪費掉;此外,年曆為不同材質零件組成,回收時必須把馬口鐵或塑膠、金屬螺旋從紙板上拆掉,並不是很便利。

王滋鮮建議,企業應該對送禮訂出明確「指引」(guideline),包含永續、循環等概念,例如包裝少又美味的點心或當季蔬果,可以直接吃掉、不留下太多垃圾,就很永續。廢棄物再製的實用禮物也是不錯選項。若送的禮物簡樸,企業可以附上客製化、手寫的卡片,利用手寫溫度傳達心意,加強與收禮者的連結,同時體現品牌的永續精神。

RE-THINK今年就採購了「內料外造」利用廢棄「洞洞板」做成記事本送給合作夥伴。「洞洞板」的前身來自於印刷電路板鑽孔製程,通常以一塊木漿板墊底,完成後的木漿板被打上一個個洞,過去都送入焚化或堆置,現在則有業者拿來做成記事本底板,賦予廢物新生命。

RE-THINK今年利用印刷電路板製程中的廢木漿版製成記事本禮品。圖片來源:RE-THINK提供
RE-THINK今年採購「內料外造」利用廢木漿板做成的記事本送禮。圖片來源:RE-THINK提供

二、包裝簡化等於簡陋? 用心設計打造和諧「風景」、創造驚喜

環保禮品追求包裝減量,但送禮者可能擔心,禮物會不會因此顯得簡陋?繁複包裝帶來的「開箱」體驗是否不復存在?其實,最近市面上流行的「環保餅乾盒」主打無塑、無隔層,透過餅乾形狀和配置的精巧設計,一只鐵盒也能創造精緻的「餅乾風景」。

順道パン(パン讀音略同「胖」)是眾多「環保禮餅盒」業者之一,負責人丁文秀表示,餅乾盒只有17×17cm,許多選禮者看到鐵盒小小的,會擔心份量不足,但其實市面上的禮盒大量使用小塑膠袋、塑膠泡殼隔層;順道パン省去塑膠、提高了餅乾盒「密度」,份量上反倒有機會比市售禮盒更多。

所有餅乾都塞進一個小小鐵盒,甚至不使用簡單的烘焙紙分隔口味,難道不會太過混雜?丁文秀說,在發想每個餅乾盒時,都會先設計一個「主題餅乾」,其他餅乾的造型則會順勢配合,最終讓所有內容物彼此嵌合,成功塞進小小的餅乾盒中。丁文秀認為,就算減少禮物包材,負責任的設計者還是有辦法透過巧思,設計出令人驚喜的禮盒。

三、緩衝包材還在使用泡泡紙? 六角結構「蜂巢紙」也能防撞

減少包材是環保送禮的關鍵,但如果企業送瓷器、酒類、水果等禮品,還是難以避免額外使用「緩衝包材」,許多單位可能會選擇泡泡紙、氣泡袋或塑膠網套,卻製造大量塑膠垃圾。

緩衝包材有沒有更友善環境的選擇?本土蜂巢紙業者明日事業利用特殊工法裁切再生紙、FSC森林友善認證紙張;紙張一拉伸就會形成立體的六角形結構,包在禮品外層可以替代塑膠緩衝材。

明日事業負責人李庚霖表示,從資源循環的角度出發,其實更鼓勵民眾利用隨手可得的過期報紙、碎紙絲包裝。但碎紙絲、紙張並不容易形成緩衝結構,若要達到防碰撞效果,需紙量可能更多;且對於企業送禮而言,視覺質感可能稍差。蜂巢紙具一定程度防撞能力、質感素淨,且廢棄後可直接紙類回收,是不錯的替代方案。

企業寄送易碎物品常使用泡泡紙作為緩衝包材。攝影:陳昭宏
寄送易碎物品常使用泡泡紙作為緩衝包材。攝影:陳昭宏

蜂巢紙具有六角形立體結構,有緩衝功能,廢棄後可直接丟進紙類回收。圖片來源:明日事業提供

蜂巢紙具有六角形立體結構,有緩衝功能,廢棄後可直接丟進紙類回收。圖片來源:明日事業提供

李庚霖表示,目前台灣流通的蜂巢紙,只有明日事業是在地加工,碳足跡相對較低。明日事業也承諾顧客,每販售1萬公尺的蜂巢紙,就會透過「好事交易所」的平台,為台灣的海岸防風林種下一棵樹。

李庚霖也提出一個點子,由於蜂巢紙美觀又減塑,許多電商賣家會直接把蜂巢紙當成產品外包裝使用,再搭配循環箱袋寄送。這套模式也可以被運用在企業送禮上,例如企業要送一套紀念瓷盤,就可以直接以蜂巢紙包裝、附上手寫卡片,一起用循環箱袋寄送。

作者

陳昭宏

探索矇矓中開展的世界、滲透身體的網,與身體和環境結盟,共同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