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好飛過? 偏好草生地的草鴞 首次記錄頻繁出沒魚塭地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剛好飛過? 偏好草生地的草鴞 首次記錄頻繁出沒魚塭地

2023年03月30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黃梅舒報導

東方草鴞為台灣唯一的地棲型留鳥貓頭鷹,屬特有亞種,數量不超過500隻。去(2022)年生態學者於台南七股發現一隻頻繁利用漁塭的東方草鴞。草鴞利用魚塭並非首次,但頻繁利用卻是頭一遭。這個發現讓學者大感疑惑,主要利用草生地的草鴞會為何現蹤魚塭?政府正在推動的漁電共生專區部分南部縣市與草鴞分布重疊,未來該如何應對?

草鴞偏好以100公分左右的高草地作為繁殖棲地,也常利用軍事基地,兩棲地環境占總利用的70%,剩下的30%則是農田、果園與漁塭等環境。圖片來源:屏東林區管理處提供

草鴞去了哪裡? 衛星發報器揭隱密行蹤

行蹤隱密的草鴞,白天休息,夜間才出來覓食。2017年台南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與國立嘉義大學團隊透過衛星發報器追蹤草鴞活動情形。經由夜間紀錄發現,草鴞偏好利用草生地及軍事基地,占總點位的70%,另外30%則是農田、果園及魚塭等環境。

但就在去年,嘉義大學生物資源學系暨研究所助理教授蔡若詩發現有一隻草鴞頻繁利用魚塭,在16週的夜間定位調查中,有八週的點位平均半數以上位於台南七股漁塭,高於過往調查數據。

蔡若詩說,很多人以為追蹤器利用太陽能充電,有無窮的電力,但草鴞白天躲在高高的草叢裡睡覺,太陽能發電追蹤器反而不持久,因此研究團隊在草鴞身上裝的是電池型衛星追蹤器。在電池電力有限的情況下,早期只能在中午定一個點位了解草鴞日棲點的長時間利用,後來才增加夜間一週一次、每次一小時一個點位,了解草鴞的夜間活動狀況。

整體來說,草鴞利用漁塭的比例仍遠低於草生地。研究追蹤20幾隻草鴞的夜間活動,僅約25%的追蹤個體去過魚塭。牠們主要利用近自然漁塭的堤岸草叢,或在魚塭水位較低時於底部周邊出沒。

夜晚現身魚塭的草鴞,有可能剛好飛過休息嗎?

那該如何知道草鴞的確會使用魚塭,而不是剛好飛過休息?蔡若詩說,定位的當下草鴞的確有可能正在飛行,但草鴞並非長時間滯空飛行的物種。且根據屏科大及台南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架設棲架所拍到的影像,草鴞常常一停就是一兩個小時以上,因此當某種棲地不斷重複出現,可推論草鴞多半正利用該環境,而不是短暫停棲。

草鴞雖然能長距離飛行,但並不常見。究竟什麼樣的情況會讓草鴞出現在魚塭?蔡若詩說,考量因素有很多,如棲地周圍有沒有魚塭、日棲點到魚塭的距離遠近以及鄰近魚塭的集中程度等。

另一項因素是季節。母鳥在繁殖季前期幾乎不離巢,全仰賴公鳥來回覓食,移動範圍相對侷限,也會選擇離巢較近的地方覓食。非繁殖季就不是如此了,草鴞不需頻繁往返覓食地與巢區,覓食後也不見得返回原本的巢位睡覺。

此外,草鴞個體差異大,在七股記錄到草鴞利用魚塭卻未見於屏東追蹤的個體。個體的性別、成幼鳥也可能是影響的原因。

政府推漁電共生專區 三縣市與草鴞分布重疊

我國魚塭總面積約4萬3000公頃,為達成2050年淨零目標,經濟部規劃2025年太陽能光電20GW,其中4.4GW來自漁電共生。2021年經濟部規劃六縣市的漁電共生專區,其中的三縣市高雄、台南、屏東,正好為草鴞分布熱區。

漁電共生。圖片來源:台南市政府提供

蔡若詩說,相關單位要鑑定漁塭是否受草鴞利用並不容易。一來是草鴞這種稀有且隱蔽的鳥種調查本身有難度,二來是有安裝衛星發報器的個體僅是少數。即使從資料盤點的方式進行,因敏感性而模糊化處理的資料也很難明確反映草鴞在特定地點的出現狀況。

從環社檢核的訪談資料來看,老鼠是漁塭的常見生物。魚塭食物資源豐富,吸引老鼠而來,雖然目前尚未證實草鴞利用魚塭的原因,但根據食繭分析與棲架所拍攝到的影像資料,推測以囓齒動物為主食的草鴞,應該是為覓食前往。

蔡若詩強調,草地還是草鴞最關鍵與最主要的棲息地。至於未來因應作法,他建議相關單位可於環社檢核的議題辨認階段,先請專家學者為預訂的光電場址鑑別出草鴞熱區,找出草鴞最可能出沒在哪些地方,從中找尋對策。

※ 本文由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補助廣告經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