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谷之星】像小仙女的墨水帽 又稱「一夜菇」的簇生鬼傘 | 環境資訊中心
自然書寫

【自然谷之星】像小仙女的墨水帽 又稱「一夜菇」的簇生鬼傘

2023年04月03日
文、圖:楊家豪

你吃菇嗎?作為氣味濃郁的一種食材,我所遇過的人對菇的評價十分兩極,有些人迷戀它獨特的氣味,也有些人對這樣的味道、口感敬謝不敏。香菇、杏鮑菇、金針菇、松露、木耳……等都是常見可食用的菇,在生物學裡這些菇被分類在一個叫「真菌界」的家族,但相比起動物或是植物,大家對真菌相對陌生,甚至學界也是到1969年懷塔克(Robert Harding Whittaker)提出生物五界說,才將真菌獨立出來討論。

一般我們所認知的「菇」,是指部分種類真菌的「子實體」,子實體是真菌有性生殖階段產生孢子的器官,與之相對應的是菌絲體,可以粗略地以植物的繁殖器官與營養器官來理解。在這些菇當中,有少部分無毒可食被人類使用,另外有一大部分則無法被食用,毒性輕者可能產生迷幻效果,嚴重者有致死風險,今天要介紹的主角「簇生鬼傘」就是一種成熟後不可食用的菇。


簇生鬼傘。攝影:楊家豪

我不是很確定為什麼許多真菌類的名稱裡都有個鬼字,像是鬼筆、鬼傘這類的,猜測可能是因為它的臭味或是毒性吧。雖然簇生鬼傘的名字裡有鬼傘,但其實在分類上不屬於鬼傘科,而是小脆柄菇科的類鬼傘屬,主要是因為生物的分類學以基因資訊為主要依循後,不少舊有的分類都被大幅改變。

但我想不少外顯的宏觀特徵還是相似的,這些共同特徵像是子實體外觀有柄,然後有個張開的傘蓋子;出現的時間通常只維持數天至數周;成熟後轉黑並且會有自溶(Autolysis)的現象。這類真菌自溶後的液體也曾被拿來做為墨汁的替代品,根據英國真菌學會(British Mycological Society)的資料,這類的真菌在英文裡通常被稱為某種inkcap,像簇生鬼傘就被稱為fairy inkcap——小仙女的墨水帽,甚至還可以找到不少鬼傘自溶的文創品呢。


的確很像是躲藏在森林倒木旁的小精靈。攝影:楊家豪

簇生鬼傘外型上很像教堂裡的燭台,會從腐木或倒木接近地面的邊緣長出,在台灣中低海拔山林非常常見。剛長出來時亮白亮白的,但會在幾天的時間內成熟,然後顏色逐漸變黑,這時便產生毒素不可食,最後會在孢子成熟後自溶。

但簇生鬼傘似乎不像其他同類一般,形成黑色孢子液滴落,而是慢慢在整體變黑後乾枯,從亮白的子實體冒出到消失會在數天之內完成,出現的時間極短,因此又被稱為「一夜菇」,也因為出現的時間短,不同階段的成分都有所不同,因此在野外碰到菇還是避免採食來的保險。


簇生鬼傘會從腐木接近地面的位置長出。攝影:楊家豪

剛開始認識這些真菌時,總是困惑為什麼它要自殺,時間到了居然分泌酵素將自己消化掉,就算想要延續族群後代,也不需要這麼激進吧!但後來才知道是自己被「菇就是真菌」的思維給誤導了,雖然它是真菌最容易觀察的部分,但其實只是真菌的繁殖器官,完成散佈孢子的任務後功成身退,重新成為菌絲體的養分其實是非常聰明的作法,不僅讓孢子有機會沾附在其他動物身上傳播得更遠,也節省了不少的養分。

自然谷裡的真菌其實很多也很常見,但由於真菌觀察不易,且辨識上也非常困難,因此有時候總是被忽略,看著這些長相極度相似的子實體,實在是沒有頭緒辨識它們,甚至借助iNaturalist工具也僅能得知它們的科或是屬。

但它們對生態系統的貢獻仍不可否認,對幾乎所有植物而言,真菌是根系得以擁有各種功能的幫手,菌絲甚至能幫助植物攝取微小空間裡的元素及水分,佔有土壤生物量的1/3以上,在這片蔥鬱的森林裡彷若平行時空般的活躍著。

真菌有幾種?

由於多數真菌非常微小,且生長於土壤或是水體中,因此不容易被觀察、研究甚至發現,直至二十世紀後生物科技的革新,才讓真菌研究開始快速發展,但學界對於真菌指涉的物種、分類等,仍有不少討論空間,但一般以三域八界分類中的真菌界(Fungi)作為定義。
目前全球共發現約15萬種的真菌,但推估世界上應該存在200萬至1100萬種的真菌,被我們發現的仍是真菌家族中的極小部分,只有不到一成的比例。熱帶、亞熱帶地區更是有大量物種等著被發現。因此曾有老師開玩笑說:作為一個生物學家,若想發現新物種名留青史的話,那研究真菌準沒錯。

簇生鬼傘 檔案

中文名:簇生鬼傘
別名:一夜菇、墨水菇
科名:小脆柄菇科(Psathyrellaceae)
學名:Coprinellus disseminatus
分佈:廣泛地分布在世界各地,包含亞洲、歐洲、美洲、非洲及大洋洲。
生態:在全台低至中海拔的森林中都可以見到。
特徵:

  1. 菌蓋乳白色至淡灰黑色。
  2. 菌蓋外型鐘形至平展,蓋緣有溝紋。
  3. 菌柄圓柱狀,中空。
  4. 子實體高約1~3公分,菌蓋寬約1.5公分。
  5. 孢子橢圓形。

※本文由自然谷團隊提供,原刊載於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官網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