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營遺址為屏東當地著名的二戰遺跡,日軍留下的坑道、碉堡要塞,吸引許多蝙蝠在此宛若天成的洞穴棲息,甚至還有二級保育類無尾葉鼻蝠。3年前第一家光電業者進駐石頭營,引發文資保存爭議,縣府同時委外進行蝙蝠生態調查。怎料居民上個月再發現有業者整地,且施工的迷宮坑道附近就有無尾葉鼻蝠。縣府文資處10日勒令業者停工,不過文資團體指出,坑道口蝙蝠覓食的樹林早已被剷平。
石頭營遺跡成蝙蝠棲地 屢遭光電開發威脅
二戰末期,日軍在屏東枋寮及春日一帶建立要塞,留下103公頃的石頭營遺址,行軍坑道、砲彈穹窖、指揮司令部經過數十年廢棄仍然完整。2020年8月,友達光電旗下生利能源租用枋寮104公頃農地開發生利綠能園區。當時民間提出,石頭營有大批蝙蝠棲息,屏東縣動保處於是委託台灣蝙蝠學會執行調查。根據縣府2021年調查結果,光電案場內並無調查到保育類蝙蝠,因此放行生利綠能園區第一期繼續開發,並在去(2022)年完工,裝置容量7MW的電廠現已併網;園區二、三期則由於文資爭議未解,目前都尚未開發。
時間來到今年3月,在地民眾發現遺址有另一片樹林正在砍樹整地、準備布設光電。捍衛石頭營聯盟召集人林炫耀表示,新的開發區位在迷宮坑道口,坑道內曾發現台灣無尾葉鼻蝠棲息。本月10日縣府文資處已勒令停工,但業者早已剷平週遭蝙蝠覓食的樹林。
台灣無尾葉鼻蝠具指標性 環境變動恐衝擊族群生存
無尾葉鼻蝠被列為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紅皮書近危(NT)等級物種。本土特有亞種台灣無尾葉鼻蝠(學名:Coelops frithi formosanus)在國內是二級保育類動物。長年研究東南亞蝙蝠生態,台師大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黃俊嘉表示,該物種雖然廣泛分布在東南亞、東亞、南亞,但各地族群十分罕見,「許多地方是10年、20年才發現一隻」,各國在保育上很有壓力。
台灣無尾葉鼻蝠則較為不同。屏東、台東、宜蘭都能見到蹤影,每個族群規模數量可達100~300隻,「這是在其他國家看不到的」,黃俊嘉說,保育台灣無尾葉鼻蝠,等於保育了全世界90%的無尾葉鼻蝠。
台灣無尾葉鼻蝠要生存,「洞穴和植被兩者缺一不可」,黃俊嘉解釋,無尾葉鼻蝠是一種飛行緩慢的動物,食源通常是洞穴附近、行動一樣不快的蜘蛛、小蛾等,洞穴外的植被若消失,不善飛行的無尾葉鼻蝠難以飛到遠方覓食,生存就可能受到衝擊。
迷宮坑道有沒有無尾葉鼻蝠? 還待更多調查
台灣無尾葉鼻蝠覓食的樹林已被夷為平地,那麼族群現況掌握為何?林炫耀表示,2021年陪同蝙蝠學會人員進入坑道執行縣府委託的調查,在迷宮坑道及司令部都曾發現無尾葉鼻蝠。「過去進入迷宮坑道,還能看見大批蝙蝠倒掛休息,近期已不復見。」不過縣府向記者表示,依據2021年調查結果,石頭營全區僅司令部有無尾葉鼻蝠,約100~200隻。
實際情況恐怕已無從得知,因為縣府農業處以「擔心民眾進入棲地」為由,長期未公開調查報告。屏東縣政府農業處動保科科長李繼雅坦言,光電並非農業處負責,2020年開發時並不曉得涉及蝙蝠棲息,後續接獲民眾反映,縣府才委託調查。當時還不清楚複雜的坑道動線,調查時間、範圍確實不夠充分。
縣府表示,去年底另委託「野人谷生態顧問公司」執行更詳盡的蝙蝠調查,也透過老兵協會取得較完整的坑道路線,新增許多調查點位,調查計畫預計進行2~3年。
台灣無尾葉鼻蝠每年僅產一胎,每胎僅生一仔蝠。黃俊嘉憂心表示,如果沒有先了解生態和數量,「(蝙蝠數量)掉了的話,屏東縣政府要怎麼補救?」他呼籲,縣府若發現光電開發案場涉及保育類蝙蝠,第一時間應主動告知林務局,依法執行必要的生態檢核,就像石虎、食蟹獴、台灣黑熊一樣,調查完成的資料也應公開提供全民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