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建築領域的碳排放占全球高達37%,在各行各業陸續因應氣候議題做出減碳對策時,建築產業似乎還沒跟上。世界基準聯盟(World Benchmarking Alliance, WBA)於今年發布建築基準報告(Buildings Benchmark),分析國際50家大型房地產企業,包括Gecina、仲量聯行、中國恆大、世邦魏理仕、三菱地產、現代建設等,經營範圍橫跨91國。
當今建築領域龍頭 仍缺乏氣候轉型決心
報告指出,目前建築界龍頭似乎在低碳議題上面,關心程度較弱,高達54%被調查的公司(27間)尚未針對低碳未來提出氣候轉型計畫,且有44%企業(22間)沒有溫室氣體減量目標。
IEA淨零情境在2030年時所有新建築必須得是準零碳建築[1],但幾乎沒有房地產開發商和建築公司承諾要蓋出高效、低碳或零碳建築,甚至也沒有看到一間物業管理公司,計畫透過深入翻新和改造,讓現有建築邁向零碳!Gecina大概是唯一一家有走在減碳路徑上的公司,而另外一家(LEG Immobilien)也是少數有將準零碳建築列入其房地產開發業務中。
今天在建築領域的選擇 將影響幾十年的排放
更遺憾的是,建築行業公司正在「鎖定」未來幾十年的排放量,但沒有一家有評估其所需揭露碳排放或能源強度至何種程度。雖然64%的公司有申請永續相關認證,如LEED美國綠建築認證或WELL健康建築認證等,可是建築碳強度資料仍不夠明確,也沒有一家公司提出的減碳行動,能在五年後符合1.5℃路徑。
建商無法建造出低碳建築,後果不堪想像!因為高碳排強度的建築,在建造階段期間會產生因建材與工法而生的「隱含碳」;當建築落成後,高達數十年的使用階段繼續產生「營運碳」,兩者造成「碳鎖定」效果,將助長暖化。
公司應以身作則 與所有利益相關者合作
因為多數建築碳排來自使用階段,建築行業很大程度上依賴其價值鏈來實現去碳,因此,如何與供應商、客戶和其他外部行為者的合作,可說是關鍵。不過,根據報告,46%的受評公司沒有制定客戶參與的低碳策略,的確有點可惜。
此外,建築行業也缺乏責任商業行為的承諾與行動。雖然34%的公司有公開政策承諾尊重人權,但只有28%的公司承諾保護其自身和供應鏈上工人的健康與安全,而且所有被調查的公司在公正轉型方面都得了0分,這可能使120萬直接員工和數百萬契約工暴露於危險之中。
建築界必須開始計算建築碳強度
整體而言,報告對建築界的氣候評分並不高,有報導直指建築界「正在夢遊走入氣候災難中」。相對於其他行業,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許多大公司已提出氣候因應策略,甚至超前國家目標,房地產業好像仍很保守,沒看到什麼大公司挺身而出,來領導整個行業。報告特別強調,建築業必須開始計算建築碳強度,如同其他生活產品有碳標籤,有了數據之後才能進一步朝向低碳及零碳邁進。
在這方面,台灣政府倒是已經開始實施建築能效標示制度(BERS),來計算使用階段能源及碳排,之後若能納入建造階段的隱含碳,以及導入循環經濟,更有機會幫助控溫1.5度C,但真的需要建築產業一同自願性參與。
註釋
[1] 國際能源署IEA對準零碳建築(zero-carbon ready buildings,或譯:零碳就緒建築)定義為:高能源效率建築物,直接採用再生能源或使用到2050年能完全脫碳的能源,如電力或區域供熱。
參考資料
- World Benchmarking Alliance,Buildings Benchmark 2023
- 能源知識庫(2022年3月21日),零碳就緒建築定義
※本文轉載自低碳生活部落格〈建築產業正在「夢遊」走入氣候災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