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大拆大建」時代,中國建築業面臨低碳轉型 | 環境資訊中心
透視中國環境

告別「大拆大建」時代,中國建築業面臨低碳轉型

2023年06月12日
轉載自中外對話;文:夏志堅(中外對話中文編輯,曾在多家媒體從事環境新聞報導工作)
2022年3月,江蘇省海安市正在拆除舊建築。 在過去20年的大部分時間裡,中國房地產經濟的增長是通過拆舊建新來推動的,並由此產生了相當的碳排放。 圖片來源:Alamy
2022年3月,江蘇省海安市正在拆除舊建築。 在過去20年的大部分時間裡,中國房地產經濟的增長是通過拆舊建新來推動的,並由此產生了相當的碳排放。 圖片來源:Alamy

「我們不能因為城市更新去搞大拆大建。」 3月7日下午,中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倪虹在今年兩會接受記者採訪時如此說道。 一個時代正在落幕。

在地產經濟高歌猛進的21世紀前20年,中國幾乎所有城市的發展都伴隨徵地、拆遷、補償和重建,幾乎所有人的生活都因為拆遷或多或少受到影響——挖掘機、塔式起重機、鷹架是過去幾10年裡遍佈中國城市最顯眼的標誌物。 2009年,有媒體人提議將當時建築物外牆上隨處可見的「拆」字作為這一年的年度漢字。

如今,大拆大建的時代已經成為過去式。 自2021年限制高負債房企融資的「三道紅線」政策全面實施之後,中國的房地產開發便從此前的激進擴張轉入了快速收縮的階段。 即使在2022年下半年政策鬆綁之後,收縮的跡象依然沒有得到逆轉。 水泥、鋼鐵等與之相關的高碳行業也因此受到波及。

2020年,上海老西門地區一棟老建築牆上的「拆」字。 圖片來源:Janusz Kolondra / Alamy

2020年,上海老西門地區一棟老建築牆上的「拆」字。 圖片來源:Janusz Kolondra / Alamy

以房地產為代表的建築業構成了中國社會42%的碳排放,這一行業正在經歷的快速變化無疑會對中國的碳排放帶來深遠的影響。 雙碳目標之下,中國建築業轉型將會遭遇怎樣的機遇和挑戰?

地產熄火,鋼鐵、水泥遭遇寒流

2021年1月1日,房地產企業「三道紅線」規定開始全面實施。「三道紅線」從資產負債率、淨負債率和現金短債比三個方面為中國房地產業劃定了紅線,並以此作為房地產業能否繼續融資以及能夠融資多少的依據:在最嚴重的情況下,如果一家房地產業企業同時觸碰了「三道紅線」,將無法融資擴大其有息債務規模。

這限制了眾多以高負債高周轉模式運轉的中國房地產企業再融資能力,房地產業自2021年下半年開始便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債務困境並持續至今。 由此帶來的爛尾樓以及斷供潮,也打破了此前持續了數十年之久的人們對房價不斷上漲的預期。 宏大的房地產樂章行進到了休止符。

市場快速變化的同時,中央政府也在摒棄過去城市發展的模式。 2021年,住建部在一份通告中明確要求在實施城市更新行動中防止大拆大建,保留利用既有建築,同時鼓勵推動由「開發方式」向「經營模式」轉變,不再沿用過度房地產化的開發建設方式。

隨著大拆大建時代進入尾聲,建材生產以及與之相關的碳排放也迎來轉捩點。 中國粗鋼產量在2020年達到歷史最高點的10.65億噸之後,已經連續2年下滑

據《經濟日報》報導,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會長駱鐵軍分析,中國粗鋼產量連續2年下跌是下游需求下跌造成的。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報告顯示,受建築行業需求下降影響,預計2023年中國鋼材需求量約為9.1億噸,同比繼續小幅下降。

2023年4月,山西省正在建設5.4公里長的臨沂黃河大橋。 儘管有類似的大型基礎設施專案,受到新建築建設速度放緩的影響,中國龐大的鋼鐵工業正在持續萎縮。 圖片來源: Alamy

2023年4月,山西省正在建設5.4公里長的臨沂黃河大橋。 儘管有類似的大型基礎設施專案,受到新建築建設速度放緩的影響,中國龐大的鋼鐵工業正在持續萎縮。 圖片來源: Alamy

作為碳排放大戶,鋼鐵行業的碳排放佔中國碳排放總量15%左右。 儘管去年中國工信部和生態環境部聯合發佈的《促進鋼鐵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將鋼鐵行業碳達峰的目標時間從2025年延後到了2030年,但是能源經濟和金融分析研究所(Institute for Energy Economics and Financial Analysis )的分析指出 ,考慮到鋼材需求量的長期下降,以及鋼鐵生產已經開始去碳轉型,中國鋼鐵部門實際可能已經碳達峰。

能源和清潔空氣研究中心(Centre for Research on Energy and Clean Air)研究員沈昕一也持類似觀點。「房地產行業貢獻了中國鋼鐵消費量的40%。 儘管中國正在推動大規模的基礎建設專案,製造業也展露出了回暖的跡象,但是這兩個部門增加的鋼鐵需求並不足以抵消地產萎縮所帶來的需求下滑。」沈昕一說。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佔全國碳排放總量約9%的水泥行業。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全國水泥產量在2020年達到近5年的高點23.9億噸之後,已經連續兩年下滑,2022年產量為21.3億噸,比2020年跌了11%。

總部位於紐約的環境組織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Nature Resources Defense Council)分析認為:「中國水泥行業的發展已經進入平原期,生產和消費預計幾乎很難增加。 水泥行業可能已經在2022年實現了碳達峰。」

水泥、鋼鐵代表了建材生產階段的碳排放,而建築業更大的碳排放來自於建成之後的運行階段。「從全生命週期的碳排放量看,建築運行階段佔比約為70~90%,建材生產佔比約10~30%,建造約佔1%,拆除佔約1%。」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副院長林波榮2021年在接受《中國城市報》採訪時說

分散式光電迎來政策機遇

運行階段的碳排放主要來自日常生活的能耗,減少這一段階段的碳排放可以從兩方面著手:增加供能中的再生能源比例,以及減少建築的能耗。

建築部門可以透過諸如安裝光電板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再生能源的自給率,改善能耗結構。 2022年3月,住建部頒布的《「十四五」建築節能與綠色建築發展規劃》(以下簡稱《綠建規劃》)提出,「十四五」期間,累計新增建築太陽能光電裝機容量要達到50GW。 作為比較,2022年中國新增的總光電裝機容量為87.41GW

同樣在2022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等9部門聯合印發的《「十四五」再生能源發展規劃》提出,要在條件適宜的政府大樓、交通樞紐、學校醫院、工業園區等建築屋頂發展「自發自用、餘電上網」的分散式太陽能發電,提高建築屋頂光電覆蓋率。 《規劃》明確要求,「十四五」期間,新建工業園區、新增大型公共建築光電板安裝率要達到50%以上。

浙江蕭山一家工廠屋頂上的光電板。 中國政府2022年擴大再生能源的計劃要求至少一半的新工業園區和公共建築要安裝太陽能電池板。 圖片來源:Long Wei / Alamy

浙江蕭山一家工廠屋頂上的光電板。 中國政府2022年擴大再生能源的計劃要求至少一半的新工業園區和公共建築要安裝太陽能電池板。 圖片來源:Long Wei / Alamy

此外,根據這份文件,「十四五」期間,還將展開建築耗能電力替代行動,積極推動以電代氣、以電代油,推進炊事、生活熱水與採暖等建築用能電氣化。 到2025年,建築耗能中電力消費比例要超過55%。

需要注意的是,儘管安裝太陽能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建築耗能中再生能源的比例,但是將建築的供能普遍從化石能源轉變為再生能源涉及中國整體的能源結構、電力結構轉型,因此寄望僅僅透過分散式光電板的安裝,在短時間內實現建築耗能的低碳化並不現實。

即使是以「聚焦達峰,降低排放」為基本原則之一的《綠建規劃》,也只是將2025年城鎮建築再生能源替代率的目標設置為8%,僅比「十三五」結束時的6%提高了兩個百分點。

減少建築能耗

大幅提高建築能耗中,再生能源的比例,需要中國整體能源系統的轉型,因此對於建築部門來說,減少建築能耗是短期內更為現實的減排路徑。 中國正在透過提高新建建築能耗標準以及對既有建築進行節能改造兩方面著手。

2021年,中國住建部發佈了《建築節能與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規範》,其中對不同地區的新建居住建築和公共建築的平均節能率做了規定:嚴寒和寒冷地區居住建築平均節能率應為75%,其他氣候區居住建築平均節能率應為65%; 公共建築平均節能率應為72%。 這份規範自2022年4月1日起實施。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魏慶芃告訴中外對話,平均節能率是以上世紀80年代建築保溫狀況對應的供暖能耗作為基準,供暖能耗相比於基準降低的比率,數值越大,表明建築的保溫節能效果越好。

比如,假設上世紀80年代東北一套面積100平方公尺的房屋每個月每平方公尺供暖需要用40kWh熱量,那麼按照目前75%平均節能率的要求,新建的100平方公尺的房屋每個月每平方公尺供暖,只需要10kWh熱量。

魏慶芃表示,目前中國新建房屋的節能要求在全世界同緯度地區已經屬於比較先進的水準,比美國要高,和歐洲基本相當。 但他提醒,由於房地企業在招投標階段往往會採取低價中標的策略,中標之後,為了保證利潤,施工的時候很難完全按照設計要求實施,因此實際的平均節能率往往存在10%-20%的縮水。 不過即使將這一情況考慮在內,中國新建建築的節能管理和實際節能情況在全球也名列前茅。

老舊社區節能改造

提高新建房屋節能標準的同時,中國住建部門也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積極推動老舊社區的節能改造。

「城市更新」這一想法進入主流視野是在2020年。 在當年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上通過的「十四五」規劃的建議中,提出要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加強城鎮老舊社區改造和社區建設」。

2021年底,住建部、發改委和財政部聯合發佈的《關於進一步明確城鎮老舊社區改造工作要求的通知》中明確提出將「北方供暖地區建築節能改造等作為重點內容優先列為改造內容」。

重慶一家生產岩棉、玻璃棉和聚氨酯等保溫材料的廠房。 圖片來源:Alamy

重慶一家生產岩棉、玻璃棉和聚氨酯等保溫材料的廠房。 圖片來源:Alamy

2022年,住建部頒布的《「十四五」建築節能與綠色建築發展規劃》提出,到2025年,要完成既有建築節能改造面積3.5億平方公尺以上,其中全國完成既有居住建築節能改造面積超過1億平方公尺,既有公共建築改造2.5億平方公尺以上。

改造側重於公共建築是基於中國一棟多戶的住宅特點。 和歐美常見的獨棟住宅不同,中國城鎮住宅絕大部分為公寓式住宅,一棟樓房的保溫改造往往涉及許多住戶的協調工作,因此推進起來並不容易。「居住建築的保溫改造現在是由各個城市的住建部門在推動,如何讓老百姓更支援,讓老百姓能獲益,實際上是很關鍵的問題。」 魏慶芃說。

不同於住宅,公共建築由於涉及的利益相關方相對單一,推動起來也更容易,但是魏慶芃指出,儘管政府對改造會給予一定的補貼或者激勵,但是主要費用仍然需要業主自行承擔,所以存在業主改造意願不足的情況,接下來需要用市場機制解決好這些問題。

推廣熱泵的挑戰

除了提高建築物自身的保溫性能之外,對於建築部門來說,降低運行階段能耗的另一個手段是減少室內各種設備的用能,尤其是供暖設備的用能。 根據國際能源署和清華大學發佈的一份報告,房屋供暖以及熱水的耗能佔到了中國建築部門整體能耗的52%。

在降低供暖能耗方面,近年來,一種名叫「熱泵」的溫控裝置正受到廣泛關注。

儘管熱泵聽起來比較陌生,但是其原理和冰箱類似,即通過壓縮機驅動製冷劑在循環系統中的蒸發(吸熱)和冷凝(放熱),將熱量從室外向室內轉移,從而實現對房屋的供暖。 由於製冷劑的沸點很低,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依然能通過在室外吸熱蒸發向室內轉移熱量,從而大大提高了供暖效率。

一台典型的家用熱泵從室外搬運的熱量大約是其所耗電量的4倍,因此熱泵供暖要比燃氣鍋爐和電暖器節能得多。 在去年天然氣和電費價格暴漲的背景下,歐洲委員會宣佈要將熱泵的安裝率翻倍,絕大部分歐盟國家也頒布了實現這一目標的財政激勵措施。 這一年,歐洲熱泵銷量同比增長了近40%

「同樣是用來供熱的,用熱泵替代燃氣鍋爐,這是很重要的一個趨勢。 歐洲為什麼現在在力推熱泵,因為俄烏戰爭之後,歐洲的燃氣價格變得特別貴,用熱泵更經濟。」魏慶芃表示。

根據國際能源署的數據,中國是全球熱泵產量最大的國家,產量佔全球近40%。 儘管全球去年的熱泵銷量同比增長了11%,作為全球熱泵出口量最大的國家,中國國內的熱泵銷量卻幾乎停滯不前。

阻力主要來自於熱泵昂貴的價格。 東吳證券在一份研究報告中指出,熱泵設備前期購買及安裝綜合費用約為 7~8 萬元,前期投入成本過高是限制消費者購買熱泵最主要的原因,中國熱泵行業因此存在較為明顯的政策驅動特徵。

2013~2017年,在「煤改電」的背景下,隨著一系列政策補貼的頒布,中國的熱泵銷售規模曾經迎來一波熱潮,年複合增長率達到32%。 隨後由於「煤改電」政策的轉型,熱泵的市場規模也停滯不前。 2021年在「雙碳」政策推動下,熱泵市場又迎來一波高潮,同比增長13%。

但是受整體經濟環境的影響,這樣的增長僅維持了一年。 針對熱泵初始投入成本過高的問題,《經濟日報》在去年10月一篇名為《別讓熱泵「冷」下來》的評論文章建議「給予安裝熱泵產品合理資金補貼,並制定差異化電價優惠政策,尤其在風光電資源充足、電能本地消化不足、集中供暖無法覆蓋的區域,可加大電價支援力度」。

在魏慶芃看來,在燃煤、燃氣價格沒有市場化的背景下,熱泵的經濟性很難體現出來。

「像北京的供暖氣價只有2塊8毛錢左右,氣價壓得很低,熱泵的經濟性沒有那麼突出,因此在北京推廣熱泵替代燃氣鍋爐難度比較大。 而在江浙地帶,氣價能到4塊多、甚至5塊,這時候熱泵的經濟性就顯現出來了。 熱泵的推廣不僅需要靠技術進步、服務升級,如果用熱泵供暖時電價也有相應的優惠,那麼推廣起來就會更容易; 一些地區用電熱水器直接加熱,浪費寶貴的電能,反而可以享受優惠的電價,這對節能高效的熱泵來說就不合理了。」魏慶芃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