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倫敦「超低碳排放區」(ULEZ)8月29日擴大實施,將城市外圍500萬人居住的地區都納入,老舊高污染車進出管制區域每天要支付約新台幣500元,成了全球最大空氣品質管制區。不過,這項政策引發大批民眾上街抗議,甚至擴大成政治事件。
污染車進城要付費 倫敦成最大空污管制區
倫敦超低碳排放區政策自2019年上路,一開始只先在市中心實施,2021年擴大實施,2023年8月29日再度擴大,全倫敦納入管制。
空污排放過高的車輛進入區域,每天須支付12.5英鎊(約台幣500元)的費用。2005年之後生產的汽油車,或是2015年9月後生產的柴油車可符合超低碳排放標準,免徵污染費。
《衛報》報導,倫敦市長薩迪克・汗(Sadiq Khan)強調,清潔的空氣「是權利,而非特權」。
他表示,倫敦每年有4000人因空污而過早死亡。2019年在市中心實施後,主要空氣污染物降低了50%,因空污相關疾病入院的兒童減少了1/3。
社會公正?還是向窮人搶錢?
宣布擴大實施政策以來,憤怒的倫敦民眾屢屢走上街頭,高舉廢除ULEZ的標語,並在市長頭像的牌上寫著「騙子」。用來抓違規車輛的攝影機也遭破壞。截至8月1日,已有164部攝影機被盜,185部受損。
住在城市邊緣、開著老舊車輛的民眾,通常也是經濟相對弱勢的族群。他們抗議,這項政策增加了窮人的負擔,是在跟窮人搶錢。
薩迪克・汗則表示,生活在最貧困地區的人,往往面對更嚴重的污染,這項政策其實有助社會公正。他也稱九成車輛均符合排放區標準。
市府表示,已採取多項措施來協助車輛不合格的人,包括改善公共交通並擴大車輛報廢補貼的適用對象,補助金達2000英鎊(約新台幣8萬2000元)。
擴大管制成政治事件 恐影響大選
超低碳排放區引發激烈爭辯,甚至變成政治事件。大眾將矛頭指向工黨市長薩迪克・汗。英國預計在明年進行全國大選,工黨民調原本遙遙領先,卻在上個月的一場補選中卻落敗,原因就指向這項政策。
各種錯誤言論瘋傳,倫敦政經學院格蘭瑟姆氣候變遷與環境研究所(Grantham Research Institute on Climate Change and the Environment)政策與溝通主任沃德(Bob Ward)特地發文解釋。
他表示,這項政策源自工黨市長提出的低碳排放區(LEZ),保守黨市長強森(Boris Johnson)接任後擴大為「超低碳排放區」(ULEZ),當時也獲得保守黨首相的支持。
他也舉例若干發表在期刊上的研究,研究顯示超低碳排放區管制實施後,倫敦的二氧化氮濃度有顯著下降。
《彭博》也報導,倫敦的二氧化氮濃度曾是全世界主要城市中最差的,但在政策實施後有顯著改善。但文章也寫道,這不全是超低碳排放區的功勞,油車污染排放降低與電動車普及都有影響。
《彭博》以「有毒的政治」(Toxic politics)來形容這場爭議。對波哥大、蒙特婁等有意提出空污管制的城市來說,倫敦的成果與經驗均是寶貴的一課。
參考資料
- 路透(2023年8月29日),London's contentious clean air zone ULEZ extends to entire city
- 彭博(2023年8月29日),London Is Now the World’s Largest Low-Emissions Zone. Was the Fight Worth It?
- 倫敦政經學院(2023年8月24日),The truth about London’s Ultra Low Emission Zone
- 衛報(2023年8月29日),Clean air ‘a right not a privilege’, says London mayor as Ulez is expa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