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蘭花生長在荒郊野外,常因其美麗的花兒面臨採集的壓力受脅。櫻石斛也是相同的遭遇,幸運的是,蘭科專家余勝焜保留在原生地採集的果莢,交由農業部生多所的研究團隊,進行繁殖保存,兩年培育出實生苗,今(2023)年5月在「國土綠網計畫」支持,以及農業部林試所、林業署新竹分署、雲仙樂園等公私單位的協力下,在原棲地開闢場址種植,歷經近4個月,儘管颱風過境,仍有近9成植栽存活下來。
貢獻果莢、繁殖實生苗、找到合適棲地 公私接力保育
根據《2017台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名錄》蘭科受脅物種共138種,其中極度瀕絕36種,櫻石斛即為其中一員。
新北烏來、苗栗南庄都曾記錄到櫻石斛的足跡,卻因花朵艷麗以及民間傳說具藥效,常遭採集。新竹分署新聞稿指出,近年來野外調查,南庄一帶未見其芳蹤,推測現今應僅存於烏來山區;在野外具有繁衍能力的成熟植株僅剩不到200株。
2021年余勝焜將烏來原生地取得的櫻石斛野生植株果莢,交給生物多樣性研究所(生多所)研究團隊,由助理研究員張麗慧進行無菌播種繁殖與保存,經過兩年多的嘗試,培育出櫻石斛實生苗,交出270株實生苗的成績。
今年初,為了讓櫻石斛實生苗返回原棲地,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林業署)新竹分署連結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林業試驗所、雲仙樂園及余勝焜前往烏來原生地探查,針對不同微生育地環境與場域特性討論,找出最適宜的棲位,並擬定復育栽植行動方案;5月種回烏來的雲仙樂園,任其自然繁衍,部分植株則種到環境條件相近的內洞國家森林遊樂區。
新竹分署表示,當地森林環境潮濕溫暖,適合蘭花生長,不但增加櫻石斛族群,並加入解說教育元素,要讓保育櫻石斛人人有責。
著生蘭櫻石斛上樹 攀樹技術大考驗
「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建置計畫」中包括保育瀕危物種,不僅為25種野生動物發表保育行動計畫,原生植物保育也是關鍵。2019年起,生多所加入瀕危植物復育行列,肩負瀕危植物的基礎研究與復育任務。櫻石斛是研究團隊繼紫苞舌蘭、葦草蘭,第三種種回原生地的瀕絕原生植物。
櫻石斛(Dendrobium linawianum)是蘭科石斛蘭屬植物,生長在台灣海拔約400至1,000 公尺山區的原生中型著生蘭,因種子無胚乳,需依賴共生菌從環境取得營養,主要附著於低海拔原始闊葉林的樹木枝幹生長,喜歡潮溼、通風、陽光充足的環境;其植株大小約25至40公分,盛花期3至5月間,花色從淺紫色至近白色相當豔麗,極具有觀賞價值。
有別於地生蘭紫苞舌蘭,是將種苗栽種到土裡,櫻石斛種回原棲地,指得是綁到原棲地的樹上,這個「上樹」過程充滿挑戰。新竹分署表示,為了讓櫻石斛小苗能安穩地附生於樹幹上生長,第一步需挑選森林中健壯適宜的樹木,再透過攀樹專家技術指導,由新竹分署及生多所人員以繩索攀樹,上攀至數公尺高的位置,再將櫻石斛小苗穩固栽培在青楓、大葉楠等主幹上。
生多所植物組助理研究員李權裕解釋,無胚乳種子需與蘭菌共生才能發芽生長;雖每個果莢所帶的種子量可觀,多達數萬顆種子,勢必有一定的數量到達適合的棲地,然而,即使抵達住所,若未遇蘭菌、發芽後無法馬上吸收到養份跟水分,也會死亡。
研究團隊也於昨(13日)前往內洞國家森林遊樂區監測。李權裕表示,重點是觀察它們離開溫室後野外環境適應、根系發展情形;存活之後,推估最快後年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