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蘭嶼復育蘭花 180人熱血行動 將紫苞舌蘭種回六大部落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在蘭嶼復育蘭花 180人熱血行動 將紫苞舌蘭種回六大部落

重現蘭花之島(上)

2020年09月28日
環境資訊中心 特約記者廖靜蕙 台東報導

在蘭嶼婆婆媽媽殷切期盼下,由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研究人員從原生地採集培育的紫苞舌蘭(Spathoglottis plicata)種苗,隨著研究人員一路從南投縣集集鎮,搭車前往恆春半島後壁湖,再搭兩小時的遊輪抵達蘭嶼,並以三天時間送出近1200棵種苗。這些種苗將隨著栽植者的心意,種在家園田野,踏出重現蘭花之島的第一步。


東清部落贈苗現場聚集了攜帶各式紙箱提袋的居民,都是為了獲得紫苞舌蘭的種苗。攝影:廖靜蕙

是真的! 紫苞舌蘭種苗重返蘭嶼

這個志願性的活動沒有紀念品,也不發便當,仍吸引不少婆婆媽媽參與。22日起連續三天,在紅頭社區發展協會、以斯拉商店以及朗島天主堂,紅頭、椰油、漁人部落發出450株、東清、野銀部落480株、朗島部落250株,總計1180株植株,181人1共襄盛舉。

暱稱「小美」的孫婉菱是東清部落居民,去(2019)年透過臉書,串聯蘭嶼全島6個部落,在他的號召下,凝聚不少認為復育蘭花很熱血的蘭嶼居民,透過「種植」行動,「重返蘭花之島」。他在現場張貼自製的海報,活動之前不斷地聯絡曾留言報名的人;不少民眾現場報名,也有記錯時間的民眾來電,希望能獲得植株。研究團隊從善如流,盡可能讓人人都能參與這場保育盛會。

只見贈苗現場人群絡繹不絕,等著領蘭花的人潮,不到十分鐘就將種苗一掃而空;一人十株的蘭花,也讓家中各式各樣的袋子、紙箱、提籃盡出,以台灣啤酒紙箱裝袋尤令人玩味,裝上紫苞舌蘭幼苗後,讓常民生活多了一種趣味。椰油國小更出動校長、老師,帶回30株種苗種到校園,讓學童沉浸在蘭花的環境中。

紫苞舌蘭族群台灣僅分布於蘭嶼及綠島,是此物種天然分布之北限。《2017台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評定為極度瀕絕(CR)等級的紫苞舌蘭,過去在蘭嶼的道路旁及芋頭田間到處都看得到,後來僅剩東清溪上游一小塊族群。2012年天秤颱風不但造成蘭嶼島溪流沖毀,珍稀的紫苞舌蘭族群也因棲地崩塌更加岌岌可危。

特生中心助理研究員李權裕研究團隊,8年來持續調查、復育紫苞舌蘭,將這些從原生地帶回實驗室繁殖成功的幼苗,種回原生棲地;原以為這樣就完成任務,沒想到當地人熱情回應,又加上國土綠網計畫加碼,因此又將紫苞舌蘭,推廣到家家戶戶,鼓勵居民共同參與保育,期待透過種植照顧增加情感,恢復蘭花之島美名。

從特生中心溫室培育出來的種苗,研究團隊成員陳奕銘於今年3月、8月帶著裸根苗來蘭嶼,和小美及熱心志工,一盆一盆種出來,總共1100棵,隨後交給小美照顧。有些植株已經開出小小的花朵,惹人憐愛。


3月種下的紫苞舌蘭裸苗(不帶土),一些已經開花,尤令人驚喜。攝影:廖靜蕙

種活紫苞舌蘭就是復育 易種仍要掌握重點

蝴蝶蘭雖每年創造50億台幣外匯,但是蘭嶼原生地已經看不到植株。在還有機會復育的條件下,研究人員先增加紫苞舌蘭族群,並以此為起點,未來包括雅美萬代蘭、紅頭蘭、紅花石斛、蘭嶼竹節蘭,甚至好久不見的姬蝴蝶蘭等,都能一步一步找回來,而關鍵在於「自己人保育家鄉的物種」的決心有多強,才有成功的機會。

贈苗活動現場,由李權裕介紹蘭嶼的原生蘭花的多樣性及遭遇,以及活動起始與願景,光是把苗拿回家種活,就達到復育的初步目的;他期許透過這個活動,蘭嶼到處都看得到蘭花。

這次研究團隊特地邀請農委會台南農業改良場助理研究員陳俊仁說明種植要點。他說,地生的紫苞舌蘭好種,不需要特別的土,只要水分足夠,根就會長得好;尤其它的花期長、耐熱,有可能超過半年,是很好的景觀植物;不過避開海景第一線,海風太強以及帶來的鹽分,可能長不好。

其次,紫苞舌蘭適合半日照,全日照可能因土太乾、陽光過強而使得葉片燒焦。適合種地上,不要埋太深,判定標準是假球莖不要全部埋入土中。無論種在庭院、田邊,直接種在土裡或盆栽都可以。


李權裕8年來進行野外研究調查復育,感染居民的熱血,一頭栽入社區保育的工作。攝影:陳奕銘

選育園藝品系 野外族群也要顧

陳俊仁自1997年開始接觸紫苞舌蘭育苗選種,和特生中心不同的是,特生中心保留原生種,農改場則是與國外品系雜交育種,育出漂亮的紫苞舌蘭,改良後的植株,花朵大、也比較美。推到園藝市場後,讓喜愛紫苞舌蘭的民眾,就近到園藝市場購買,不需要千里迢迢到生育地採集,促進商機又保留原生植株。

既然有了園藝品系,為何還需保留野生族群?陳俊仁說,育種過程強調外觀美、花朵大、顏色多、植株矮,以外表特徵為主,而忽略隱藏其內的抗病性、耐候性及繁殖力等,選育過程往往使這些特性消失不見,雖育出漂亮的品系,卻不易存活,遇到雨水就死亡。當保留了野生植株,就能從原生植株中求經,找回抗病性,可在育種過程中將此特性保留下來。

他提醒,園藝品種必須避免和野生植株發生雜交現象,一旦雜交,有可能削弱野生植株抗病耐候的遺傳,甚至不見。這也是在蘭嶼種原生種、在台灣推園藝品系的目的,以避免雜交的疑慮。

婆婆媽媽們最擔心的問題:羊會吃紫苞舌蘭的葉子嗎?這問題考倒研究人員,目前累積的經驗顯示,羊似乎不喜歡紫苞舌蘭,但實際狀況如何,仍需居民回報。此外,該不該施肥?陳俊仁說,野外觀察,原生植株長在峭壁、溪流兩邊,未施肥仍長得很好;基本上不需要很多肥料,或少量多次施肥。

成立社團持續提供服務 復育如種子種在土裡也種在心中

李權裕表示,蘭嶼的社區居民、學校,都樂於種回紫苞舌蘭,特生中心也不吝提供植株,不過之後的照顧比較難強求。例如,蘭嶼國小兩年前曾獲贈100株紫苞舌蘭種到學校;疑因種植位置日照太強,因此幾近全軍覆沒;存活的兩株,後來改為盆養,長得很好。

今年3月特生中心又補了10盆,根據小美轉述,孩子們會拿著盆栽試試不同的位置,調查哪個位置最適合紫苞舌蘭。李權裕認為,無論紫苞舌蘭是否種活,最重要的是學生在這過程中學習到的行為與態度,將復育的概念深植孩子心中更重要。

研究團隊盡可能提供相關的諮詢,包括邀請台南場專家協助;再如在地的孫婉菱號召,在臉書組織社團、邀請居民加入,若種植栽培上有問題,都可共同研商,提供諮詢及相關資料。最重要的是點燃居民愛護原生植物、重返蘭花之島的熱情,並期待這份熱情能與紫苞舌蘭等原生蘭花生生不息。(系列報導,續讀中篇


紅頭社區發展協會集合了紅頭、椰油以及漁人等三個部落的居民前來領苗。攝影:廖靜蕙

註1:事先報名的民眾都可以拿到十株苗,現場報名的民眾部分只領到5棵。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