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厝咖啡店悠閒度過下午茶時光,晚餐享用老宅餐廳美食,晚上住特色老房子民宿這樣的遊程已成為不少遊客到訪台南的一大樂趣。台南歷史老屋再生大約於1990年代逐漸從府城內興起,約2000年中期形成風潮,時至今日幾乎可說是日常。這股活力多來自於民間,許多自豪台南歷史、喜愛在地生活文化的民眾所帶起一股浪潮,台南市政府基於這股自發性力量,於2012年公告實施《台南市歷史街區振興自治條例》、2013年起推動「歷史街區及歷史老屋振興補助計畫」。
2013至2018年間,「歷史街區及歷史老屋振興補助計畫」補助約200案的歷史老屋整修或活化經營;2018至2022年,台南市協助文化部推動「私有老建築保存再生計畫」,獲得文化部33件建物整修類、19件文化經營類補助的支持,案例遍佈台南市各行政區。無論哪一項計畫,都期望引導民眾,在尊重既存老元素的情況下,考量舊材循環利用、物理環境改善、公共景觀維護等觀念,藉由專業設計導入,兼顧歷史老屋的外觀風貌維持與健康居室環境。
除了補助案例外,歷史老屋再生在台南可說是繁花盛開、難以計數,而老屋樣態也相當多元,例如傳統民居類型的合院、單伸手、一條龍等;街屋則有傳統民居構造形式或日本統治時期引進的鋼筋混凝土後,與原有磚造、磚木造混合而衍生的各種構造形式;也有許多獨棟類型,包括日式木造建築等等。以下就藉由補助案例,來分享各類型歷史老屋特點與整修時可能須注意的事項。
街屋,型塑都市沿街景觀的重要元素
台南市補助案例中,木造屋頂的加強磚造建築是最常見的類型,民間興建此類街屋約興於1930年代以後,其立面風格及語彙因應不同時期的流行,從一開始的西洋式樣到折衷式樣,再到現代式樣,皆有其特色。下圖為府城歷史街區內興建年代差距30年的兩棟有名街屋,左側為1930年興建的原五福商店,其立面是採用許多西洋語彙的折衷式樣;右側則是1961年興建的公園路8號,幾何線條分割的遮陽板則偏向現代語彙。
慕花亭(圖3)建於1930年,雖與原五福商店同年,但立面風格迥異。 由下圖可見,左至右呈現了慕花亭整修前、中、後的情況,若改從右到左來看,大致就是這棟建物再生之前,逐漸損壞的歷程,中間照片顯現建物立面在戰後被噴上了當時流行的石頭漆,但因為持續損壞未修繕,後續為了防水,如左側照片所示,又在立面、屋頂加上鐵皮浪板,也因為開店使用而加上大型立面招牌及伸出到道路上方的側面招牌,內部則是多次的裝潢板材層層包覆。這其實也是大多數未被善待的歷史老屋的生命歷程一部分,無論是什麼建築類型。
街屋的沿街立面除了是最主要特色所在,更是都市公共景觀構成的元素之一,整修時建議以減法設計為主,如圖3所示,施作至少包括去除遮蔽立面的鐵皮與招牌、移置冷氣室外機;整理各類管線,於騎樓天花板設置線槽;立面去漆、洗石子1修補、清洗;門窗修繕;排水立管安裝;點綴式燈具裝設等工項。若需要招牌,則建議以設置高度位在一、二樓之間的小型招牌為主(圖4左)。
然而街屋最主要特色的立面同時也是最常發生排水問題的地方(圖4左),立面背後與山形屋頂銜接處常會設置RC天溝,但因為堵塞、深度不足、滲入壁體等各種原因造成漏水,若未根除、漏往室內,可能需要於室內另外補救(圖4中)。也可能造成插入壁體的木屋架從端部腐爛(圖4右)。因此重新整理RC天溝後,建議新增一層金屬材質天溝(圖5左),以利將水導出,避免水滲入壁體,日積月累再造成問題。另外長形街屋,各進落之間常有天井(圖5右),過去經常為了增加使用空間而將其封閉,使室內空間通風、採光皆不佳,也建議重新打開天井空間。
傳統民居,或許大多數人都有一處這樣的老家
街屋除前述較近現代的構造形式之外,還有以磚木構築、有半樓仔的傳統形式,在府城的五條港區域仍有部分留存,而神農街(昔稱北勢街)就是以此類型街屋形塑出的氛圍而知名。圖6的神農街案例在整修過程,採用傾向維持原有外觀風貌的策略,將早期曾改造過的一樓立面恢復原有樣貌外,二樓立面以修復木作、去漆為主;屋頂則修復原本的木桁架與仰合瓦(又稱薄仔瓦,即常見的紅瓦),其他部分多以檢修的方式來整理,避免過度侵擾建物本體,反而造成破壞。
傳統民居更多是三合院、一條龍等形式,目前較常見於府城之外的城鎮型行政區,例如位於麻豆區總爺庄的柚香學堂為三合院(圖7)、後壁區的土溝村之屋則是一條龍(圖8),兩棟建物前方都有傳統民居常見的前埕,是整修後再生營運時,用以打造容易親近、可辦活動的社區場域空間,而本類型歷史老屋的整修建議考慮維持與聚落整體環境融洽的外觀風貌。
然而建議維持傳統民居的外觀風貌,是為了整體聚落或都市景觀,但室內空間仍可適度考量結構安全、後續使用、舒適度等因素進行調整,上述介紹的案例皆有運用現代材質及工法於其中。例如神農街案例二樓為木作樓板(圖9左),經過檢測,確認支撐樓板的木桁樑大多堪用,僅有少數部位些許腐朽,為加強穩固性且考量預算,採取小規模地槽鋼補強於樓板桁樑之中。
另外後壁土溝村之屋的室內原為五開間,每個隔間都很小,為了整修後提供給社區活動使用,因此移除其中三道隔間牆,並經過結構計算,以金屬方管組成口字型來補強結構(圖9右),且與整修好的木棟架組構在一起,不細看可能還沒發現材質有所差異。而麻豆區柚香學堂整修前後外觀(圖8)看似相同,但其牆體則暗藏了金屬方管來補強(圖10左),以彌補室內部分強度不足的木棟架;另外本案例是戰後興建的三合院,當時流行於正身、伸手(護龍)之間設置一道RC天溝(圖10右),這樣的天溝與圖4的街屋立面後方天溝會有同樣的問題,也因此採取相同於整理後,增設金屬泛水鈑的作法。
獨棟,規模與形式很不同
補助案例中獨棟歷史老屋數量較少,但形式、風格各異,這之中最常見的乃日式木造建築,例如圖11左側是新化區大目降園區一帶唯一的私人日式住宅、圖11右側則為民間團體營運的台南市市有建築。兩個案例整修時皆委託專業設計者,依據日式木造建築應該注意的事項進行規劃設計,除了保有外觀風貌,也都處理了床組(架高的木地板)底下地坪的排水問題,以及去除過去長期住宅使用的增建物,使建物更容易親近,作為結合地方創生的在地團隊營運、辦理活動的開放空間。
除了日式木造建築外,過去還有尺度差異頗大、功能性也完全不一樣的案例,例如圖12左側位於山上區,面積約70坪,是日本統治時期在地醫生的住家兼行醫場所,後續輾轉成為天主教台南教區所有,曾經長時間為教會,現在則是地區早療與長照場所;圖12右側則在成功大學附近,面積僅17坪,是戰後初期周邊產業設施的宿舍,現在則是建築師事務所。
補助,希望兼顧公共景觀與私有使用
最後回頭說明近11年來,歷史老屋相關補助計畫的異同之處,「台南市歷史街區及歷史老屋振興補助計畫」以「活化閒置老屋、維護環境景觀氛圍、促進街區繁榮」之宗旨,且可適度融入現代材質與設計等精神來推動;「文化部私有老建築保存再生計畫」則是以「恢復原有文化歷史脈絡之建物本體(不含裝潢、新建、改建及擴建)、附屬建物及景觀等修復,並依原有風貌、構造、材料(類似)、工法等進行修復為原則」,針對具文化資產潛力之私有老建築來推行計畫。
台南市主要目的為恢復建物使用,整修原則雖須維持風貌,但給予較多設計與整修的彈性,補助金額較低,上限為80萬元;文化部則針對建物之文化資產潛力,亦須恢復建物使用,困難度相對較高,因此補助總經費上限50%。無論補助計畫差異或建物規模、形式、風格不同,歷史老屋整修常需要時間琢磨,有些會遇到產權問題、有些想修卻不知道後續做何使用、有些還會遇到周遭環境難以施工的狀況,歷史老屋補助政策皆期望引導民眾,先做好合適的設計後再進行工程,避免徒增預算不斷追加等困擾。同時也追求「維護都市沿街景觀(公共利益)原則下,改善老屋室內物理環境(私有權益)」的目標。
怎麼找到各案例(依出現順序)
- 原五福商店:https://reurl.cc/p69xQ8
- 公園路8號:https://reurl.cc/7k436b
- 慕花亭:https://reurl.cc/ZWZjYM
- 安全針車店:https://reurl.cc/r531N4
- 神農街76號(BAGSMITH & CO.):https://reurl.cc/XEZlv7
- 土溝村之屋:https://reurl.cc/WGAXeL
- 柚香學堂(倒風雅客聚落):https://reurl.cc/N0bZ5p
- 新化大目降日式住宅:https://reurl.cc/aVZNpD
- 後壁國小璞育塾:https://reurl.cc/p69xqe
- 山上照陽幸福小站:https://reurl.cc/Eogp81
- 曉房子設計Meta House:https://reurl.cc/nDqE6X
註釋
[1] 台南市補助案例多為洗石子材質,也有其他各類材質的立面。
※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眼底城事》,原文標題〈歷史老屋整修與再生,湧現臺南民間力量〉。不適用CC共創授權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