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進兩座阿聯農場 看見椰棗灌溉的前世今生 | 直擊阿聯氣候新時代
國際新聞

前進兩座阿聯農場 看見椰棗灌溉的前世今生

缺水的解答在這裡

2023年11月23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陳昭宏 杜拜、富吉拉報導

在國際生物鹽鹼農業中心(ICBA)的實驗農場,一整排海棗樹結滿金黃果實。我們難掩激動,ICBA水文及水文地學首席科學家、永續自然資源管理專案主持人哈立歐.阿瑪(Khalil Ammar)似乎有所察覺,關切地問:「大家都吃過椰棗了嗎?」

確實,在整整11天的採訪期間,我們在很多地方都嚐過椰棗,在旅館接待處、在富吉拉(Fujairah)酋長國的在地農家家裡,在當地十分普及。阿聯人食用這種作物已有數千年歷史,但今天是我們第一次看見海棗樹——如何在缺水環境中碩果累累,是我們更好奇的問題。


ICBA水文及水文地質學首席科學家、永續自然資源管理專案主持人哈立歐.阿瑪(Khalil Ammar)曾在阿聯、阿曼、巴勒斯坦擔任水資源政策顧問。攝影:許震唐

3000年灌溉智慧成文化遺產

椰棗是阿聯的傳統作物,富含營養,常被當成零食或配菜,作為椰棗的主要消費國,阿聯人每天吃掉8到10顆椰棗。不只阿聯,中東及北非地區食用椰棗的歷史悠久,在這些長期乾旱的國家,椰棗這種耐鹽、耐旱、耐熱的作物,是十分難得的糧食來源。

阿瑪站在海棗樹(學名:Phoenix dactylifera)下,滔滔不絕說起椰棗的前世今生。阿聯農民有著豐富的傳統知識,知道怎樣在極端環境下種植椰棗。他說明,阿聯有3000多年歷史的灌溉水道「艾夫拉季」(Aflaj),透過地下管路把山上的淡水引入平地地表,再利用渠道網絡分給農民,農民以放水淹灌(flooding)的方式給予椰棗水份。

阿曼與阿聯兩國的艾夫拉季,分別在2006年及202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場景切換到富吉拉,我們在老農薩伊德(Saeed)的農場也有幸看到艾夫拉季。薩伊德的孫子阿布督拉.阿爾馬特魯希(Abdulla Abdulla Al Matrooshi)告訴我們,雨水豐沛時,農民會引山上的水灌溉,「水會流過通道,如果打開這邊的開口,水就會流到草地、平地上,慢慢灌溉所有植物。」只不過開口現在用黃色的大海綿擋住,已經很久沒下雨了,水道目前沒水。


阿聯的傳統農地通常會有渠道接引來自上游灌溉水道的水,以淹灌的方式種植椰棗。攝影:陳文姿

開啟精準灌溉新時代

對於乾旱以及鹽鹼化地區,科學家也想盡辦法。走進ICBA的實驗椰棗林,我們以為埋在地下的只是簡單的灌溉水管,就像在杜拜、阿布達比街上的路樹、花草那樣,但其實這片椰棗林佈滿精密儀器,不僅可以測量土壤的水份及鹽份,還能追蹤溫度、濕度和太陽輻射變化,輔助精準灌溉。

阿瑪說,現代化灌溉技術在阿聯廣泛應用,已有2、30年之久,可以為農民省下30到50%用水。「阿聯和其他海灣國家足夠富裕,所以有能力使用現代化的灌溉技術和創新。」以前利用傳統淹灌,但淹得多、蒸發得也多,現在已經知道如何在適當時間,給予適當的水量。

近代農民也會利用抽水馬達,取地下水灌溉椰棗。「不幸的是,在沙漠地區,主要的水源——地下水幾乎是不可再生的。」阿瑪說,有些地方,農民抽取的地下水量,甚至多達補給的20倍。阿聯政府2015年調查發現,阿聯的地下水總抽水量,有1/3是用來灌溉椰棗。


ICBA正在實驗椰棗田中測試利用不同鹽度的水灌溉椰棗。每顆海棗樹下都有精密儀器,監測土壤濕度、鹽度,搭配氣象資訊,科學家可以「精準灌溉」。攝影:許震唐

當然,薩伊德的農場也有使用現代化的灌溉技術,農場裡四、五個溫室,管線直接輸水進入番茄及小黃瓜的盆栽。溫室有大風扇對流散熱,減少水分蒸發。薩伊德說,在技術受限的年代,農民只能種椰棗、玉米、大麥、洋蔥,大多也能自給自足,現在他們已經可以種植經濟價值更高的蔬果,批發給果菜市場,或賣給超市換取收入。

但即便如此,薩伊德農場裡那幾棵海棗樹,多年來依舊屹立不搖,取下果實曬乾,就是他和孫子齋戒後的第一口食物。


曬乾後的椰棗是中東國家常見食物。攝影:許震唐

※ 編註:本次專題報導內容由國泰金融控股公司贊助行程旅費,但不干預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
※ 編註:本專題報導不適用創用CC授權條款。

作者

陳昭宏

探索矇矓中開展的世界、滲透身體的網,與身體和環境結盟,共同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