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間出沒、無聲無息,在暗夜的荒野中讓鼠類聞風喪膽的頭號殺手……」2024年初,高雄市野鳥學會發布首隻草鴞保育紀錄片《星空獵手》,片中呈現台灣唯一在草生地棲息繁殖的貓頭鷹──草鴞,因晝伏夜出,主要棲息於濃密的草叢中不易發現,卻也因生存環境與人類生活環境重疊,面臨生存危機。
透過紀錄片,高雄鳥會將20年的草鴞保育之路完整呈現,呼籲重視瀕危物種的棲地保育,也希望更多民眾認識草鴞,為台灣生物多樣性保育付出行動。
蘋果臉 猴面鷹 賞鳥人一輩子也不易見
草鴞的心型臉部像顆剖半的蘋果,也像猴子,又稱猴面鷹,主要棲息在南部地區淺山荒野和河川高灘地。草鴞獨特可愛的臉龐一旦登上媒體,可謂流量密碼。由於數量稀少,且生性隱密,只在夜間出沒,要看到或拍攝這種猛禽非常不容易。
跟隨高雄鳥會草鴞小組拍攝記錄多年,導演許晉榮說,「許多鳥友賞鳥一輩子,都不一定看過草鴞,幾乎看不見牠的存在。且草鴞很少叫,這一點對草鴞而言,當牠的生存環境受到威脅時,不一定能夠得到重視。」
2000年,高雄鳥會於旗山推動生態據點紮根行動,進入社區進行教育推廣、生態資源調查和社區山林巡守等,而後在中寮山的生態巡守中,發現了全台灣第一窩草鴞巢位,自始才開啟台灣草鴞保育的行動篇章。
高雄鳥會指出,過去草鴞與農民有非常多的互動,對台灣南部淺山地區的老農民並不陌生,經常可見草鴞在田間草地棲息或飛出,燕巢人還叫牠「茅埔孤黃」。然而隨著人類現代化開發,草鴞變得稀少、瀕臨滅絕。高雄鳥會草鴞小組長期進行生態監測,走入淺山地區荒野和濃密的草地,尋找草鴞可能的棲息環境,然而行動中陸續發現的草鴞屍體,揭露出這個物種正面臨鼠藥毒害、鳥網和棲地消失等問題。
2011草鴞保育論壇 開啟草鴞保育行動
2011年高雄鳥會與保育主管機關林務局(現林業與自然保育署)共同舉辦草鴞保育論壇,邀集主管機關、專家學者、保育團體等討論,而後透過定期的草鴞保育平台專家會議,進行草鴞保育工作的交流與分享,實際解決草鴞保育所面臨的問題。
草鴞保育獲得政府和地方單位的重視,牠的神祕面紗也逐漸揭開。如今,林業署邀集嘉義、台南、高雄、屏東等草鴞主要棲地範圍內的24個公私立單位,共同成立了草鴞保育聯盟,攜手推動草鴞與其他瀕危物種的保育。
農民因看見草鴞 願意減用鼠藥
鼠藥二次毒害是草鴞等猛禽面臨的主要生存風險。2021年,林業署推行瀕危物種及重要棲地生態服務給付方案,將草鴞納入目標物種,獎勵農民友善耕作,不使用鼠藥和農藥,並以棲架監測,如有草鴞則給予獎勵。
不過,要讓原本仰賴鼠藥的農民改變並不容易。高雄鳥會總幹事林昆海指出,農民不用鼠藥可能會影響農田收益,因此農民不願意。一位在鳳山水庫附近種植鳳梨的農民表示,鼠害讓鳳梨沒收成,因此不願放棄用鼠藥。但這位農民某次因燒田而發現草鴞,經鳥會說明而願意減量用藥,並提供鳥會架設棲架進行監測。「農民會因為看到草鴞而改變態度,」林昆海說,正由於草鴞這麼不容易看見,因此向農民推廣減用鼠藥需要更多方法和努力。
認養公有地營造棲地 有棲地才有草鴞
草鴞的主要棲息環境與人類重疊,尤其會到聚落附近的荒草地覓食,但私有土地經常面臨開發變動風險,林昆海表示,對草鴞保育行動而言,利用公有土地提供草鴞更好的繁殖棲地是較好的做法。
近年政府在南台灣推動高科技產業聚落,南科管理局旗下的嘉義、台南、高雄、屏東園區都有草鴞出沒紀錄。高雄鳥會在南科管理局的協助下,認養高雄路竹園區的荒草地,透過種植白茅、移除外來種植物,改善草鴞可能棲息的環境。另一方面,也與林業署屏東分署合作,認養國有財產署在高屏溪的高灘地,進行棲地營造,很快吸引草鴞棲息繁殖。
透過棲地營造打造更好的環境讓草鴞繁殖,然而每個地方遇到的棲地狀況都不同,林昆海說,種植白茅和移除強勢外來種植物的頻率、棲地的大小和封閉性,都是棲地管理的課題。目前在缺乏經驗下,草生地的經營管理仍需尋求草類專家支援,接下來將以工作坊進行實際研究。
近年高雄鳥會積極認養國有地進行棲地營造,「希望將草鴞棲地保留下來,有棲地才有這個生物。」草鴞小組成員林傳傑說,希望未來有更多的草鴞棲息環境,讓草鴞更自由地在這塊土地上生存。
※ 本文由行政院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補助廣告經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