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大型捕鯨做準備? 日本擬將長須鯨列入商業捕鯨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為大型捕鯨做準備? 日本擬將長須鯨列入商業捕鯨

2024年05月14日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曹可芝 編譯;陳文姿 審校

日本捕鯨界動作頻頻,去(2023)年新建的大型捕鯨船「關鯨丸」舉辦下水典禮,近日官方又提出草案,打算將全球第二大的鯨魚——長須鯨(fin whale)納入商業捕鯨名單。

民間對鯨肉消費下降的情況下,業者卻不斷促銷鯨肉,政府也表態支持。5月9日,日本內閣官房長官林芳正對外說明,他稱「鯨魚是重要的食物來源,應依據科學證據永續利用」、「傳承日本飲食文化非常重要」。


兩隻長須鯨正被推上日本捕鯨母船日新丸號,日新丸以研究為名捕鯨。據研判,傷口可能是炸藥魚叉造成的。圖為澳洲海關人員於 2008 年在監視行動中拍攝。圖片來源:澳洲海關及邊境保護服務署(ACBPS)

政府擬將長須鯨納入商業捕鯨

日本在2019年重啟商業捕鯨。《路透社》報導,日本捕鯨名單共三種,分別是小鬚鯨(minke whale)、布氏鯨(Bryde's whale)、塞鯨(sei whale)。這三種鯨體型較小,去年共捕獲294頭。打算加入的長須鯨則是體型僅次於藍鯨的第二大動物,被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列為「易危」(Vulnerable)物種。提案已進入徵求公眾意見的程序,最快7月確認。

國際捕鯨委員會(IWC)於1986年禁止全球商業捕鯨,僅允許科學研究用的捕鯨,日本以此為由,持續在全球「科研捕鯨」。2016年,日本捕鯨船在115天的南極「考察」中捕殺超過300頭小鬚鯨,含200多頭懷孕的雌鯨,各界震怒。2019年,日本直接退出IWC,並結束南極捕鯨。同年,在領海與專屬經濟海域(EEZ)啟動商業捕鯨。

英國環保組織「環境調查署」(EIA)對日本將長須鯨納入名單表達不滿,抨擊「這是一項駭人的退步」,並稱日本退出IWC後,實質就是一個「流氓捕鯨國」。非政府組織「海洋保護」(OceanCare)國際關係主任恩特普(Nicolas Entrup)指責這是不必要且殘酷的活動,日本將成為已開發國家的「賤民」(pariah)。

大型捕鯨船蓄勢待發

日本在商業捕鯨上動作頻頻。去年8月,捕鯨母船「關鯨丸」舉辦了下水儀式,預計今年5月底首航,前往日本東北沿岸的太平洋,展開8個月的捕鯨作業。這是日本時隔約70年來第一次建造捕鯨母船。

日本有兩種捕鯨法,沿海捕鯨的船比較小,捕獲量少。母船法則是由大船搭配子船捕魚,由母船將大鯨魚拉上船,進行分解處理。《衛報》報導,關鯨丸耗資75億日圓(約台幣15.6億元),比上一代母船日新丸號配備高,可吊起70噸的鯨魚,低溫儲存600噸鯨魚肉。航程1萬3000公里,可達南極。

日新丸號是新聞版面的常客,它多次前往南極捕鯨,與護鯨團體爆發衝突。2016年捕捉300多隻鯨魚的就是日新丸號的船隊。關鯨丸船公司否認有遠洋計畫,但外界質疑,有南極捕鯨配備的關鯨丸不會只在日本沿海捕鯨。

業者政府協力刺激鯨肉需求

世界報》報導,二次世界大戰後糧食缺乏,鯨肉一度是日本學生營養午餐的重要蛋白質來源,如今鯨肉消費早就不是主流。《衛報》引用官方數據,日本鯨肉年消費量僅有1000至2000噸,相比1962年歷史高峰的23萬噸,剩不到1%,但業者仍努力在餐廳促銷鯨肉,甚至推出鯨肉販賣機。下關市政府促進鯨魚產業辦公室主任指稱,關鯨丸讓「夢想成真」。

關鯨丸還涉及一樁爭議。下關市位在本州、緊鄰九州,是日本捕鯨業中心。下關市為船公司提供了高達3億元日圓(約新台幣6700萬元)補助,等同是用納稅人的錢來資助捕鯨。

環境調查署資深顧問裴瑞(Clare Perry),日本政府近期用納稅人的錢建造了新商業捕鯨船,想要刺激幾乎不存在的鯨肉需求,其實是為了合理化自己的所作所為。

日本商店販售的鯨魚肉,左上與上方黑色是鯨魚肉。圖片來源:Timothy Takemoto(CC BY-NC 2.0)

一家出售鯨魚肉(鯨魚肉咖哩、燉肉、罐頭)的日本商店,模型寫著是為研究而捕鯨,鯨魚為小鬚鯨。圖片來源: Timothy Takemoto(CC BY-NC 2.0)

作者

陳文姿

理工科系畢業的打字人~

曹可芝

文字投影師|在字裡行間讀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