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潮震盪》旗魚、鬼頭刀來了——鏢旗魚與船上的人們 | 環境資訊中心
自然書訊

《黑潮震盪》旗魚、鬼頭刀來了——鏢旗魚與船上的人們

2024年06月14日
摘錄自野人文化;文:江偉全

鏢旗魚漁法代代傳承,鏢旗魚團隊四季追尋著旗魚的蹤跡,靠著眼力巡視著四面大海,銳利的眼色總期盼見到旗魚在大海中揚鰭劃過水面的雄姿。鏢旗魚漁法作業所能鏢刺的魚種包含著各種大型表層洄游性魚種,其中雖以旗魚類為主,大洋性鯊魚、魟類及翻車魚等亦可漁獲。

狹長型的船身、船頭獨特延伸配置的鏢魚檯,以及露天甲板操作舵把,這些是東部鏢旗魚漁船的特徵。鏢魚檯延伸出船頭約3至5公尺,距離海面的高度達一層樓高。主鏢手由船長擔任,鏢魚時站立於鏢檯右方,又稱正鏢;副鏢手站在左方,又稱為左鏢,指揮手半蹲式的站立於左右鏢手後方,用左右雙手揮舞的方式指揮著掌舵手追逐旗魚的方向與速度緩急。


主鏢手鏢魚時站立於鏢檯右方,又稱正鏢;副鏢手站在左方,又稱為左鏢。指揮手半蹲式的站立於左右鏢手後方。攝影:江偉全

鏢手站上鏢檯是經年累月磨練而來,通常必須由船上最低階的煮飯漁工開始磨練,接著學習看旗魚背鰭或尾鰭蹤跡,然後再學習站上鏢台當指揮手,最後才能當上副鏢手,等到當上船長或自己擁有漁船時,才能成為正鏢手。

鏢手舉起由純手工打造長達18呎(5.4公尺)、重達約6公斤的鏢竿,代表的是榮耀與責任。主鏢手(俗稱正鏢)經常由船長擔任,鏢魚時站立於鏢檯右方,副鏢手(俗稱左鏢)站在左方,正鏢鏢出若未射中,副鏢才可以出鏢。當旗魚的尾鰭在海浪峰頂出現時,在鏢旗魚檯及瞭望台上的人,從很遠的距離之外,就可用肉眼察覺出來。當旗魚在海浪的峰頂與谷底之間游動,尾鰭一現一隱的連續互換揮動,或是在不同水色間快速移動,察覺的船員一方面除了嘶聲吶喊,也會用手指出尾鰭的方向,隨後所有的船員全部會鎖定這尾旗魚的游向,喊叫聲隨著旗魚的隱沒及出現,此起彼落,動魄驚心。

老練的船長在每年旗魚季節還未開始前,即已找好鏢旗魚團隊的船員;相對優秀的船員能獲得船長賞識,甚至享有更高的利益與分紅。因此,船長找船員、船員找船,總在鏢旗魚漁船的成員間不斷的重組,甚至在漁期時期仍有更換船員的現象,以組成最佳的鏢旗魚團隊。

在大海中鏢刺旗魚,是鏢旗魚團隊的默契表現,因此鏢刺旗魚的技術、力道與準度、旗魚被鏢中後纏鬥的力道、水面的跳躍情景、奮力的追獵與搏鬥過程等,每一次皆深深烙印在團隊成員的心中。返港後的船員小酌,或是茶餘飯後的聚會,無不談論海上的戰浪驚「旗」過程,一年四季總未曾間斷。

由於鏢旗魚是具永續海洋特點的獨特技法,技術來自日本漁業移民,接續台東附近城鎭漁民加入,或為季節性,或為移民而來定居新港,構築形成了新港鏢旗魚產業,共同創造了鏢旗魚文化。漁民會用到的鏢旗魚知識類別,可歸納為捕魚技術(獵魚技術、駕船技術之類)、應對自然的知識 (確定漁場或天候觀測技等),甚至是超自然知識(如唸咒、改運的技術等),2019年文化部將「台東新港鏢旗魚」登錄為國家無形文化資產

以往標識放流研究的標放魚體多半來自曳繩釣及定置網所得的漁獲,但因漁撈捕捉過程不免對魚體造成傷害,所以經常發生試驗魚在標識後不久即告死亡的情形。有別於前,現今利用傳統的鏢旗魚漁法,直接將衛星標識紀錄器鏢置於旗魚魚體上,可使魚體傷害降至最低。

台東新港籍鏢旗魚漁船作業除了10到11月期間會短暫在花蓮石梯港附近海域之外,主要漁場位置在台東東河外海與綠島間,一片「滾滾」黑潮的海域。

彈脫型衛星標識紀錄器(pop up satellite archival tag, PSAT)

傳統的鏢旗魚漁法,可直接將PSAT鏢置於旗魚魚體,降低對魚體的傷害。PSAT搭載溫度及壓力感應器,記錄被標識個體棲息的水溫與深度,並搭配光度感應器來解析地理位置。這些結果除可解析標識旗魚之生態習性與洄游移動行為特徵,補足資源評估模式建構之參數缺口;亦是管理策略擬定之重要科學依據,且漁民也參與了漁業科學研究,將可達到旗魚漁業資源永續利用之目標。

PSAT配置圖。1.天線;2.浮體及壓力感受器;3.溫度感受器;4.磁鐵開關閥;5.光度感受器;6.電解分離連接環;7.旋轉環(減低標頭對肌肉的拉扯);8.碳氟化合線材與不鏽鋼線夾;9. 雙翅形尼龍製鏢頭。

PSAT配置

將傳統鏢旗魚漁法使用之三叉魚鏢,修改為雙叉型,PSAT配置於鏢竿上,水產試驗所委由資深鏢旗魚團隊將PSAT直接鏢置於魚體背部。PSAT標識器無須取回,而是透過法國Argos衛星系統傳送資料。因此PSAT尾端設有自動釋放裝置(電解分離連接環),釋放彈脫機制之條件包括:1、到達初始設定的日期(如1到12月);2、保持恆定深度(當PSAT感應深度變化在±3公尺時將視為恆定深度〔恆壓〕);3、下潛深度超過1,300公尺。當PSAT達到其一條件時,釋放裝置的環狀針腳(bin)便會發出熱能,溶斷(腐蝕)解放連接PSAT之間的繫繩,使標識器從魚體脫離,上浮至海洋表面,標識器將記錄之棲息水溫、深度及地理位置資料透過法國Argos衛星系統傳送給研究者。

黑潮上的毛毛叔和鏢旗魚現場

現年76歲(1947年出生)的毛毛叔(本名任新木),是鏢旗魚漁船上的煮飯仔(廚工)兼當比魚仔(指揮手)。年幼時因為個頭嬌小討喜,街坊鄰居都稱他為桃太郎(ももたろう,Momotaro),長大後,大家叫他毛毛桑(Momo san)。2010年加入龍漁發6號鏢旗魚漁船團隊時,已年逾60,所以團隊成員皆尊稱他毛毛叔。

毛毛叔在非鏢旗魚季節期間,是在屏東後壁湖海鮮餐廳擔任幫廚,也負責處理宰殺淸洗魚貨及碗盤淸潔等工作。每到秋風吹起的中秋時節,就回到故鄉新港,加入好友陳永福船長的龍漁發6號鏢旗魚團隊。

由於現在冬季鏢旗魚漁船上成員約4到5人,不若以往動輒8到10人,因此毛毛叔常要兼任多項工作。煮飯仔是最基層的工作,而指揮手是準備要接任左鏢手的儲訓船員,通常擁有相當出色的眼色找尋旗魚,甚至是鏢旗魚漁船鎖定旗魚後,全速追擊跟監旗魚及指揮鏢旗魚漁船方向與速度的重要關鍵人物。


毛毛叔擔任龍漁發6號鏢旗魚團隊煮飯仔。攝影:洪曉敏

一般的漁法作業船隻(延繩釣、一支釣或是流刺網)是按月支付固定薪資,鏢旗魚船隊則是以分紅制度支付工資,扣除船隻基本開銷之外,依照擔任的職務不同,有不同的薪資給付。煮飯仔雖是基層工作,但船長會有另外的紅利津貼,犒賞辛勞。毛毛叔的海鮮餐廳二廚經歷,總是讓龍漁發6號團隊的伙食有別於其他鏢旗魚漁船,豐富多樣、色香味俱全,令鄰船羨慕不已。


龍漁發6號鏢旗魚團隊雨天邊吃飯邊看魚。攝影:洪曉敏

鏢旗魚漁船的中餐時間,船員們全部下瞭望台及鏢旗魚檯,到船屋後方吃飯,冬季的海況總是把雨水與海水配入碗中。通常此時就是潮汐要改變前的片段時刻,因此大夥嘴巴裡吃著佳餚,眼睛卻要四處警戒觀望,因為常常在這個時候旗魚就會上浮竄動。一有魚況出現,大聲喊吶的同時也顧不得鍋碗瓢盆齊飛,大夥立即回到各自崗位,追鏢旗魚。

毛毛叔常說到,現在的黑潮跟以前都不一樣了。「我囡仔的時候,黑潮黑黑黑,幾乎要直接貫穿三仙台,過三仙台,進白守蓮煙仔罾,爆網的鰹魚,幾十噸,跟一座小山一樣,從早到深夜,處理不完。我年輕跟人出海討海,一出港門,就有旗魚可以鏢,黑潮青青青。現在要出海很遠才會看到黑潮,而且經常散牙牙,看不太見。」

毛毛叔雖然是鏢旗魚漁船上的煮飯仔,卻常拿著鍋鏟,在船後吶喊、指比旗魚。在每一個鏢旗魚漁季結束時,鏢旗魚漁船會統計每位船員「目擊」旗魚的尾數,這是另一筆獎金(旗魚尾梢錢)分發的依據,毛毛叔經常名列前茅,不輸其他年輕船員。

在返港的航程上問毛毛叔,想鏢旗魚到何時才要退役上岸,他總是說,就一直做到眼睛無法看旗魚,無法度看到旗魚尾梢,船長就不用他上船囉。


毛毛叔(圖中)在龍漁發6號鏢旗魚漁船擔任比漁仔(指揮手),右邊是正鏢手(陳永福船長),左側則是左鏢手(許輝吉先生)。右前方有出現立翅旗魚尾梢。攝影:江偉全、洪曉敏


黑潮震盪:從臺灣東岸啟航的北太平洋時空之旅


圖片來源:野人文化

作者: 詹森、江偉全
出版社:野人文化
出版日期:2023年12月20日
ISBN:9789863849933

2017年初,緊鄰台灣東岸北上的黑潮主軸遠離了台東海岸,形成漁民口中的「苦流」,捕不到魚。3、4個月後,黑潮主軸貼回台灣東岸,隨之而來的是新港鬼頭刀大豐收。

黑潮是北太平洋遠古人類拓遷的重要途徑,更是全球洋流系統的重要一環。它緊鄰台灣東海岸,以每天80公里左右的高速將大量高溫、高鹽的海水由低緯度輸送到中緯度海域,主宰沿途海洋環境與氣候,更深刻影響族群遷徙路徑、文化產出、生物流動,以及今日人們的日常生活。黑潮可說與台灣的環境、氣候、漁業密不可分。

本書兩位作者分別從科學家和漁民的視野,帶大家深入尖端研究與鏢旗魚現場,親眼看見海洋的真實面貌,例如最尖端的研究是如何產生的?海上工作的一天大家是如何度過的?怎麼鏢置旗魚和鬼頭刀?精采寫實,充滿辛酸、樂趣、悲傷與挑戰。

※ 本文摘自《黑潮震盪》,原章節標題〈旗魚、鬼頭刀來了〉。轉載請洽野人文化。轉載請洽野人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