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民小米文化失落、高齡化、主食習慣改變——但保種的人仍在努力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原民小米文化失落、高齡化、主食習慣改變——但保種的人仍在努力

2024年06月25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袁慧妍 台東報導

小米耐旱且抗病蟲害,是原住民過去的主要糧食,也是傳統文化的維繫;面對氣候變遷,維持種子多樣性,才可避免糧荒。位於台東縣金峰鄉的新興國小,有幾片小小的小米種植地,讓原民學生了解祖先和族人耕種過程;每週四的午餐也加入營養豐富的小米,師生一嚐粒粒皆辛苦的成果。

台灣小米在紀錄上曾有高達200多個品種,然而現代化農業發展及生活條件改變,其他作物取代了小米。但仍然有一群人在默默耕耘,從農田到餐桌、小自社區大到政策,仍在努力保種中。


台東縣土坂部落Talem卡路風工坊負責人藍保.卡路風,帶記者到小米田學採收小米。攝影︰袁慧妍

越來越艱難 一斤高達600元、全台小米種植面積不到百公頃

台東縣達仁鄉土坂部落的Talem卡路風工坊,距離台東市約一小時車程,路旁有一棵高大的茄苳樹和樹屋,非常容易認。卡路風工坊的負責人藍保‧卡路風先帶團友學習包cinavu(吉拿富,排灣部落粽),再到小米田學習採收小米——這個品種是圓頭、那個品種是長毛,折小米時要剝去旁邊的葉子,至第二節就可輕易摘下,單手綁小米並不困難,但請出動牙齒咬著茅繩……。

在33℃的烈日下,大夥兒「勞動」過後,夫妻二人端出一大鍋金黃色純小米野菜飯,熱騰騰的蒸氣散發輕微的穀物甜香。這頓「自助餐」還包括濃甜地瓜、糯香小芋頭、厚實熟花生,和沒有酒精的小米釀等。

然而,這鍋足夠幾十人淺嚐的純小米飯價格不菲。部落小米在末端市場1克賣1元,1斤就要600元,比一般白米貴多了。加上國外大規模生產的小米進口台灣,售價只需一半或更便宜;部落本土貨不單生產量少,也面對內外市場的雙重夾擊。

因成本高,坊間鮮少會用部落小米來煮飯。攝影︰袁慧妍

部落小米的高成本,在於人工和心血。面對耕種者高齡化,加上播種不易、除草間拔耗人手、鳥害嚴重、種子品質不佳致發芽率低,種植小米越發艱難。2022年全台小米栽培面積只剩91公頃,曾經的小米田盛況不再。

午飯期間下了場大雨,天氣終於沒那麼悶熱,對藍保.卡路風來說反而是不幸,因為小米趕不及採收了。一般小米在大約1月播種,這片小米田為了等待6月中參訪團的人們,改在3月中才開始栽種,藍保.卡路風形容是與天氣的「一場賭博」。

不靠農民曆  部落種小米全憑附近植物生長變化

對大竹溪流域的排灣族而言,24節氣或農曆、新曆並非耕種指標,而是觀察流域中其他植物的生長變化,安排小米田裡作物輪作以及上山狩獵的時間。當無患子落果,族人開始整地、準備燒墾;當烏皮九芎樹開花,小米開始播種,得在一個月花期結束前完成;春雷響,便是芋頭種植期。至九芎樹冒葉苞,此時大約是2-3月,族人會舉行盪鞦韆儀式,讓青年男女互相認識;當動物開始發情,小米亦快速生長,同時山林進入禁獵期,獵人回到農耕生活,同時開始修繕家屋,迎接風季。

參訪團友學習包cinavu。攝影︰袁慧妍

當虎婆刺結出紅色果實時,預告著雨季將至,此時小米亦出穗;當看到猿尾藤果實旋轉落下,即可採收小米,舉行入倉祭,並由頭目和巫師決定該年的「小米循迴跨越日」以及連續9天的小米收穫祭儀式安排。

小米採收後,農夫開始種豆,利用八月豆、豇豆等豆科植物的固氮作用,提供下一輪種植小米所需的土壤養分。至於其他主食如紅藜、地瓜,則等到欒樹開花、代表颱風季結束後,可種下此類高大型、爬籐類植物。那些糯甜小芋頭在冬季前就會採收,烘乾後可作長期保存,或打成芋頭粉醃肉。最後就是採收豆類。

台東縣金峰鄉新興國小的學生,用穀物包括小米和玉米砌成太陽圖畫,歌頌大自然。攝影︰袁慧妍

氣候變遷或糧食危機的未雨綢繆 小米保種作為出路

氣候變遷對小米和其他作物耕種時程有影響嗎?藍保.卡路風說,氣候從古到今都一直變遷,族人靠著流域的生態變遷來決定播種收割,有時整個流程會比一般時間推前10至15日,「但也有往後移」,對收成沒太多影響。

不過,未雨綢繆還是必須的。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台東分署署長吳昌祐稱,當未來面對糧食危機或氣候變遷,不同品系的小米或能幫助解決糧食問題。這是一場韌性的考驗。台東分署亦正推行國土生態綠網,讓部落及社區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兼顧生態系健全、動植物的生物多樣性,當中包括協助部落培養節水的水稻品種、野生動植物基地護育等。

台東打鹿岸原住民人文主題餐廳的cinavu。攝影︰袁慧妍

有地、有種子、有方法,還得要有人。吳昌祐稱,年輕人回到農田上,必須讓他們站得住腳,能維持生活生計,再者亦可以在農村陪伴老人家,同時年輕人的創意也可發揮在承傳傳統文化知識當中。就如藍保.卡路風的工作坊,讓民眾更認識小米對於部落文化的意義,或是企業支持台東偏鄉的12所國中小、幼稚園師生,及兩個原住民族文化健康站的長者們。

今年3月起,每週四的營養午餐,學童會吃到自己部落族人種植的小米,強化部落青壯年種植小米的價值感。

部落小米可能再難以跟現代化農業市場競爭,慈心基金會花東辦公室主任簡郁娟表示,部落的農友都不只靠種小米維生了,有人會種釋迦,也有人種芋頭,亦有人成立公司做批發,與幾十個農友合作,採購小米後再在零售點上架,或供應予生技公司。

「我們不想把小米當成一定要大面積操作,它不只是糧食或雜糧,重要的是背後的文化精神,這是支撐的原因,不然大家吃進口就好了。這東西卻是這麼珍貴,是因為這是傳統文化、全世界唯一有祭典的喔!這不是我們最應該保存的嗎?」他說。

小米田導覽、作物工作坊,或許能成為台灣深度旅遊的選項。簡郁娟說:「你來到接觸到小米的土地,跟你在超市買到一包小米的感受是不一樣,你會跟土地有連結,你會愛上這個地方。」

校園小米田用心灌溉  師:有一兩個學生覺得很棒就能延續

參訪行程最後一站,來到台東縣金峰鄉新興國小,總務主任杜文祥帶著記者參觀校內小米田。可是,有原民學生坦言並不愛吃小米,將來也不想當農夫,老師會覺得可惜嗎?「我覺得OK的。學校經營這個課程,並不是要所有人都喜歡或去從事。」

「100個裡面,有一兩個覺得很棒、可以分享出去,影響更多人,這小米才會繼續被延續、被使用下去。」杜文祥笑著說。

新興國小總務主任杜文祥帶著記者參觀校內小米田,展示生態友善鳥網;又示範以竹夾發出具大聲響來趕鳥。攝影︰袁慧妍

作者

袁慧妍

喜歡上山下海。從山山水水裡看見別人,也看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