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到來,小琉球再現疫情前萬人登島的觀光熱潮,卻接連傳出垃圾清運問題、跳電等事件。劃設為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的小琉球潮間帶,過往豐富的魚類多樣性不再,觀光行為造成的環境負荷顯現。縣府決定對潮間帶的人潮更積極地管理,公告自今年7月1日開始,針對杉福、漁埕尾、肚仔坪三區潮間帶收取60元觀光保育費,遊客進入潮間帶須有生態導覽人員帶領,且採總量管制,單一時段進入上限300人。
蛤板灣不收保育費 沙灘蓋管制站引爭議
屏東縣政府委託中山大學進行潮間帶調查,連續三年的調查結果顯示,生物種類與數量皆比五年前減少,且物種組成比例和以往不同,大量藻類和海膽繁生,多處珊瑚覆蓋率低於10%,呈現失能狀態。然而另一方面,海保署統計,小琉球海龜的數量最高時達到981隻。單一物種的大量增加,可能造成生態失衡,屏東縣政府農業處處長鄭永裕表示,「再不處理,恐怕未來恢復的機會是零。」
今年7月1日開始,縣府針對小琉球三處潮間帶開始徵收觀光保育費,但遊客進入另二潮間帶蛤板灣和龍蝦洞,並未收費,未來業者帶潮間帶遊程,若都集中到蛤板灣,是否造成更大的傷害?
鄭永裕回應,因蛤板灣潮間帶與沙灘相連,管制不易,未來可能評估加入收費管理。目前縣府設有管制站,潮間帶並架設浮球管制線,遊客進入須有導覽人員陪同。
而縣府所蓋的管制亭,也遭地方生態保育人士抗議破壞海龜棲地。小琉球海岸生態協會總幹事王添正指出,蛤板灣去(2023)年有海龜上岸產卵,有業者要在沙灘步道平台舉辦音樂祭活動,遭到抗議而停辦。但今年縣府卻直接在沙灘上蓋水泥建築,不僅影響海龜產卵,過去政府花錢蓋的木棧道、擋土牆等,都被風災吹毀,沖入海裡破壞潮間帶生態。王添正說,既然已劃設保護區,縣府不應帶頭在沙灘蓋遊憩設施,呼籲縣府拆除管制亭,或移往沙灘上方既有的水泥基地。
屏東縣政府表示,管制亭是建在礁岩上,不是海龜產卵區,為便於人員巡守管制,設在該處是綜合衡量的決定。
海保署副署長吳龍靜表示,蛤板灣是海龜產卵棲地,不過該管制站所設位置為步道出入口,人為干擾較多,海龜可能不會選擇該處產卵,但仍不建議用固定式的水泥設施。
潮間帶收保育費不同調 業者:沒東西可看欺騙消費者
潮間帶的管理和收保育費,在小琉球島上引起不同的論戰。2014年,小琉球的生態觀光開始發展,島上長期從事生態導覽體驗的業者,認為必須要管理遊憩行為,當時縣府推動劃設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獲得多數人的認同。
然而,依法劃設後,卻不見政府積極管理。王添正說,「縣府說要做保育,沒有人反對,透過使用者付費來管理。但是我們卻等了10年,如今潮間帶生物大量消失,現在帶客人進去潮間帶,沒有東西可以看,收費等於欺騙了消費者。」
中山大學的調查報告指出,小琉球的魚類物種組成十分豐富多樣,但卻擁有相對很低的魚群密度與體型。王添正說,10年前小琉球潮間帶1平方公尺內2公分以上生物達到32個,如今含2公分以下生物只有4.1個。
潮間帶生物減少是觀光踩踏造成的結果嗎?鄭永裕指出,遊客踩踏、氣候因素造成極端降雨,以及小琉球民宿快速增加,廢水排放的營養鹽造成藻類、海龜增生,都是原因。
近年隨著管理法規公告,進入潮間帶遊憩人數確實減少。根據統計,2019年每個潮間帶都有上萬人進入,杉福甚至超過12萬人。到了2023年,漁埕尾為2200餘人、肚仔坪4700餘人、杉福約2.5萬人。
王添正認為,潮間帶從以前到現在所承擔的壓力,不完全是來自人類的遊憩行為。
2022年縣府的報告指出,漁埕尾、杉福、肚仔坪進入潮間帶的人數,與底棲無脊椎動物密度和物種豐富度呈負相關或無顯著相關。此外,2021年夏季小琉球連日大雨,造成潮間帶海參、梅氏長海膽等大量死亡,部分珊瑚礁白化、死亡,說明氣候變遷強降雨帶來的影響。
縣府進行生態復育 業者:調查資料不公開、看不到成果
為復育潮間帶生態,鄭永裕表示,從2019年委託學術單位調查後,這兩年開始進行生態復育,包括硨磲貝、珊瑚等的移植復育,不過目前未有明顯的成果。在潮間帶管理上,採總量管制,劃設導覽路線及核心區,並將核心區內過多的海膽移除,以免族群過多,造成生態失衡,希望復育其他物種,讓生物能回來。今年開始收取保育費,未來經費可供教育訓練、海岸巡守整理清潔、生態調查與復育等。
不過,實際在第一線潮間帶從事生態導覽的地方業者,卻看不見成果。王添正說,政府每年調查監測結果不公開,相關政策的提出,在地居民和導覽人員也未參與其中,因此對收取保育費不信任。「收費並不是保護潮間帶最好的管理方法。」王添正說,政府一旦要收保育費,收費後要怎麼用,要研究什麼,應該跟在地好好討論。
王添正強調,在地業者10年來配合冬季休養期,為潮間帶保育所做的付出,不輸政府單位。冬天雖是小琉球的淡季,過去有些遊客會專程到小琉球進行深度生態旅遊,但冬季封閉潮間帶政策後,遊客也不再前往,民宿住房率從四成跌落至一成,直接影響在地業者的生計。
然而到了夏天,拚命吸引遊客登島,過度集中的結果,造成業者削價競爭,破壞品質。從永續觀光的角度去思考,應該讓遊客分流,讓潮間帶在夏季不要承受這麼大的壓力。
王添正認為管理政策的推動,應納入在地居民討論,冬季封閉期的政策也可以滾動修正。此外,潮間帶的生態監測應讓全島的導覽員、NGO等加入,一起做公民科學,大家對小琉球保育的意志才會堅定。以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不斷地限制居民,影響生計,只會遭致更多的反彈和不信任。
只管潮間帶夠嗎? 縣府:登島總量管制仍需研議
實際上,小琉球的觀光行為並非僅在潮間帶。港口擴增、交通船、車輛增加、民宿的廢水、垃圾處理問題等,整體沒有控管造成環境的負荷,只做潮間帶管理,限制人進入潮間帶有用嗎?
關於登島人數總量管制,鄭永裕表示,由於涉及層面大,且小琉球屬大鵬灣國家風景區,必須與中央共同研議。然而觀光使用對整體環境確實造成壓力,對於其他產業,縣府希望還是要有所限制。此外,為協助改善冬季的收益,縣府將有研習、培訓等課程,優化民宿業者,也在杉福漁港規劃環境教育場域,讓遊客冬季到小琉球有更多元的體驗行程和活動。
今年海保署持續補助屏東縣政府進行小琉球的生態調查和復育。吳龍靜表示,《海洋保育法》近期若通過立法,在海保法下,海洋的保育和使用可與在地居民共同討論,透過溝通和討論,找到更多元的方式來進行海洋保育。近期推動在地守護計畫等,地方組織也可提出申請,與海保署合作,培育公民科學家,保護在地海洋環境生態。
※ 本文由行政院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補助廣告經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