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台灣海洋生態旅遊之我見 | 環境資訊中心

發展台灣海洋生態旅遊之我見

2007年07月24日
作者:陳永松(國立宜蘭大學動物科技學系 助理教授)

雖然一般的生態旅遊不特別強調是陸地上的活動,但大家似乎習以為常視之就是。而冠上「海洋」生態旅遊,自然彰顯它的獨特性;其內涵自不同於一般的海上旅遊(如豪華郵輪之旅),當然也不同於一般陸地的生態旅遊。

打生態旅遊旗幟 名實相符?

夜捕飛魚體驗。台灣目前所推動的海上旅遊主要含:屏東後壁湖漁港於每年三~五月的飛魚季與平時海底玻璃船觀賞珊瑚礁及海洋生物、屏東大鵬灣和台南七股、四草等沿海地區的搭小艇賞瀉湖遊內海,以及雲嘉地區外傘頂洲生態之旅,基隆東北角地區的近海或諸離島如金門、馬祖的賞鳥(燕鷗,還有宜蘭、花蓮、台東等東海岸地區的賞鯨等。

這些有的是打著生態旅遊的旗幟攬客,實質上僅為一般的海上旅遊。以我較熟悉的賞鯨業為例,從早期在岸邊喊價攬客隨即上船,至今多發展成有遊客中心的行前解說及登船後的沿途解說,已漸符合生態旅遊的標準。尚有幾家業者獲得漁業署委請專家評審後授頒的賞鯨標章,形同是賞鯨業界的模範生。惜乎此類業者都位於花蓮地區,而縣市賞鯨人口最多,地緣最接近大台北的宜蘭地區,即使船數最多,當地業者卻不太有意願加入賞鯨標章之評選,或者曾加入評選,但評選時因諸多事項不符合標章的要求而無法及格,之後索性放棄申請。

偏遠地區 才熱生態旅遊?

這也顯示在大眾旅遊足以支撐的商業市場裡談生態旅遊是有點曲高和寡,只有在有限資源的地區與有限使用的觀念落實後,生態旅遊才有真正的知音。然而這可能要在資源減少到業者或民眾有危機感出現時,才會體認到資源限制使用的重要。我們實驗室配合台大周蓮香教授進行宜蘭地區賞鯨調查之研究,經常出海與幾位業者的互動之下,發現多數業者也都認同賞鯨標章對鯨豚的友善要求,船長在開船接近鯨豚時多有減速或相關的友善行動。唯獨對多艘同時接近一群鯨豚的行為,恐須建立進一步的觀察共識。

在花蓮縣石梯港最早推動台灣賞鯨的業者也獲有賞鯨標章,但因地處花蓮海岸線南端屬較偏遠地區,其來客數遠不如交通便利的花蓮港業者,在淡季經營時尤其辛苦,但其鯨豚的生態資源不遑多讓,且有完善的行前解說,並時有原住民的解說員帶來吉他彈唱等意外之旅。雖然也有人對生態旅遊在偏遠地區的發展,會投射寄以帶動當地社區發展的期待,我想這也無不可,因為永續發展在偏遠地區似乎較易被重視。

雖然在此不擬討論發展海洋生態旅遊在偏遠地區是否比熱門的核心區更有價值或更具永續性,因為其實有許多國外真正的海洋生態旅遊其實是在核心區內,包括紐西蘭奧克蘭的賞鯨與南非好望角柏德灘(Boulder beach)的賞企鵝都是在極受推崇的生態之旅。但不能否認生態旅遊的本質特色其實多發生在物種較多,較有趣的偏遠或邊緣地區。

蘭嶼鳥瞰。緣此,台灣的幾個離島地區甚至南沙群島,都是非常值得發展海洋生態旅遊的佳點,而且其中有些已漸建立起自我的特色,值得針對各自的條件,長期規劃未來的發展目標,就像蘭嶼的簡單與純樸之美,豈僅是坐船去登島,僅花半天環島一圈所能探索體會的。

然而小島嶼的自然資源有限,更須有限量使用的生態承載觀念,否則掛名為生態旅遊的行程仍會帶來生態災難。就像嗜吃海鮮,可能會使當地的海洋生物資源枯竭;另外,不當的接觸野生動物如日前澎湖導遊引領遊客觸摸保育類的綠蠵龜,也是負面的海洋生態教育。海洋生態旅遊仍牽涉到食衣住行育樂的消費,如何符合生態旅遊的宗旨,我想每個服膺生態旅遊的有心人,都須建立自己心中的那把尺。

出海吧 培養海洋大國的思維

最後,推廣海洋生態旅遊,並不表示海洋生態旅遊的價值超乎陸地的生態旅遊,只是台灣是海島國家,不多航向海洋實有辜負上天賦予福爾摩莎的美意。相對地,國人對於島嶼生物地理學的概念或對台灣周遭海域的探索也須更用心的去了解。

想想達爾文22歲時搭上小獵犬號(Beagles)航行海洋前後5年,奠立日後提出演化論的基礎,而當時他的船長也不過大他2歲,卻已是一個航行經驗豐富可獨當一面的船長。因此,我們發展海洋旅遊也應多鼓勵年輕人出航,但海巡署等的國安單位亦須有適度的鬆綁。

希望不論民眾或主事者多培養海洋大國的思維,海洋生態旅遊庶幾有成長茁壯的空間,也才能吸引更多元具潛力的國際生態旅遊愛好者前來欣賞領略台灣尚稱豐富的海洋生物多樣性。炎炎夏日是適合親水的季節,走吧,讓我們去海邊游泳也好、賞鯨也行、去離島好好休個假更好。讓我們說聲:海洋,我們來了!

編按:「生態旅遊」萌芽於20世紀,經歷幾10年發展,目前已是生態界琅琅上口的熱門名詞。由於篇幅限制,作者不多探討相關名詞定義,僅針對台灣發展海洋生態旅遊的現況,提出觀察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