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保、環保、消保 | 環境資訊中心
賴偉傑

動保、環保、消保

2005年03月29日
作者:賴偉傑(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長)

今年農曆過年前,動保、環保、消保團體分別盯上殘酷皮草、離島工業區放水、病死豬肉流竄的事件,這幾件事看似獨立,但其實有共同的脈絡可循,也有值得進一步思考與反省之處。

首先,是全球的動物保護及動物福利意識抬頭,並紛紛嚴格立法,因此沒有動物福利法的國家如中國大陸,便成為世界最大皮草生產及貿易國,而且是在血淋淋且不人道痛苦虐殺的情況下取得毛皮,令人不忍足睹實況畫面震驚社會,而實際上,台灣從中國大陸進口皮草的比率卻逐年攀高。

此外,經濟部在政府高層拼經濟的尚方寶劍,以及美國老大哥拒簽京都議定書的「壞鬼帶頭」下,對於即將公布的「因應京都議定書生效重大投資案說帖」,竟大膽擬定宣示政府暫不強制國內企業實施溫室效應氣體減量,並且基於經濟效應,全力支持離島工業區新興區內的鋼鐵和石化科技園區兩項高耗能高耗水的投資案,糟蹋法令制度,環保團體譁然。

再來是病死豬隻的販賣流佈多年,其實早就不是新聞,但假由合法廠商CAS「國家認證標準」的標章橫行無阻,不但是戳破台灣「借牌」的普遍現象,更證明政府對非正式部門的經濟活動的束手無策,也引發肉品市場草木皆兵。

這三者,都說明了只要能賺錢,殺頭的生意就有人做。而背後卻是制度性的護航,或說,是互相關連的必然。

以比較宏觀的角度來看,世界大賣場的美國加上世界加工廠的中國,產生全球經濟的雙峰奇特發展。這一兩年的國際景氣復甦,帶動了全球消費的買氣,而外資搶進中國生產廉價的商品滿足供應市場,卻也讓中國化石能源與原物料需求大增而展開全球大蒐購,再加上伊拉克戰爭等因素,造成全球運費大幅上漲,鐵砂與煤礦需求大增也增加了開採的工安與風險等問題,因此鋼料與石化原料也搶手。

商品製造的所謂國際分工,某種程度來講,說穿了就是把比較違反國際標準的部分,往環保標準低、勞動條件差、法律制度與執行率不佳的地方「分工」,以降低成本,牟取暴利。即使個個跨國集團信誓旦旦絕對遵守國際公約,但只要把責任也輾轉「分包」出去,立刻享受全球化的好處,而財富往少數人過度集中的現象也就越來越明顯,也導致這幾年奢侈品再度當道變成「理所當然」,例如皮草再度回到流行時尚的舞台就是一例。

而台灣夾雜美中兩大經濟體中,國內也形成另一種分工。一方面政府為求跟中國競爭而下修標準,對高污染產業放水來留住企業家,另一方面讓國際名品店長驅直入,營造高消費上流社會,移植美國資本主義社會浮華風氣而名車、皮草風行;而近幾年讓台灣經濟帳面成長,卻所得差距拉大的情況下,自然讓消費性食品或商品,以價格為考量或以健康風險為考量,兩種標準是以依經濟能力各取所需。

台灣社會在三件事中,顯然都顯得左支右絀,但引起的社會迴響,卻是死豬肉大於殘酷皮草,且兩者卻又都遠大於離島工業區開發放水。

當然人們總是會關心最貼近最切身的事情,然而當關連性被層層的資訊隔閡稀釋,我們可能無從得知那影響層面可能更深更遠。以離島工業區草率設立石化與鋼鐵廠而言,需要大量用水、用電,背後是用國家預算本蓋更多水庫、更多電廠,不敷成專供他們廉價使用,另外也會對沿海養殖業以及近海漁場的污染。於是當台灣的消費者運動,是以一般消費者「權益」為由反對水電漲價、要求民生食品安全嚴檢,但事實上根本等於是全民逆向補貼這些大戶;也將使我們將要購買的漁產食品,增加更多源頭的風險。另外,這次對皮草生產過程的殘忍,以及之前對「捉‧放生」的商業操弄的揭密,其實也同時嚴肅的提醒大家,消費者意識,不只是有被保護的權利,也有相對的義務與責任,殊不知一味滿足物慾而對不同生物不人道的對待過程視若無睹,那種心態在面對人類社會時,就是形成家庭暴力、犯罪手法殘忍,甚至對弱勢社群的歧視等種種行為的溫床。

所以消費者就該反對工業區,不准穿皮衣,甚至同意水電要漲價嗎?倒不是如此。就像如果你也覺得死豬肉不該流落市面,你會支持優良肉品國家認證標準的制度要切實執行好好落實,同樣的,工業區設廠,環境影響評估審查呢?可以列為獎勵投資條例的租稅減免嗎?都不用考慮二氧化碳排放嗎?用水問題政府花錢幫他解決合理嗎?雲嘉的養殖漁業的污染問題怎麼解決?這些也都有國家規章與制度該照著走,這些是程序正義,也是必須遵守的法理規定,但只要大家不重視,「拼經濟」的邏輯就會把這些「制度」污名為投資障礙或刁難;而水、電都是自然資源的使用,環境成本、管理面的改善空間、電價結構透明化多元化合理化等制度的建立,應該取代喊價文化;人道對待動物也根本是國際公約的制度性規範。

如果說社會運動是透過挑戰體制,來尋求一種更符合公平正義的可能性,在台灣,卻只還在要求政府切實遵守已經是成為法令、制度的東西的程度而已。而在選票主義之下,「選民」如果沒有進一步的公民意識,類似「拼經濟」之類的魔咒,會讓大家自動變成所謂「主流民意」,進而成為政客打壓多元聲音的擋箭牌。然而選民,另一個身份都是消費者。所以消費者意識,不應只是談「看緊荷包」,而是不斷跟各種社會議題對話,包括環保、動保,甚至勞工、農魚、人權,以及多元的弱勢議題。而這樣「聯集」而成型的消費者意運動,才能真正構築更全面的公平正義防線。

期許各種社會運動議題在台灣社會可以分工,但不應切割,也唯有勇於跨界互相認識,才能形成更進步的結盟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