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並流」的「黃牌」背後 | 環境資訊中心
透視中國環境

「三江並流」的「黃牌」背後

2007年08月13日
作者:汪永晨(中國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記者)

三江流域地區的開發。(圖片來源:中外對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警告說, 作為全球一重要物種基因庫的「三江並流」將可能失去它世界遺產的稱號。就此,汪永晨指出,「三江」流域地區的開發需和當地生態和環保達到平衡的發展,並同時呼籲政府加大信息的公開透明度。

「聯合國專家在大會上特別指出『希望中國享有世界遺產的地方政府都能從『三江並流』中認識到,成為世界遺產更多地意味著承擔責任和兌現承諾,遠不僅是享受旅遊收益,可以隨意開發那麼簡單。』」

「三江並流」世界遺產前不久再次遭到「黃牌」警告,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召開的世界遺產大會告之:「如果明年『三江並流』再得不到有效整治,『世界遺產』的稱號很可能被吊銷。」

這似乎並不是一個令人開心的消息。2003年6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7屆年會上,「三江並流」作為中國唯一全部符合世界自然遺產四條標準的保護區,僅僅花了18分鐘就順利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3年7月3日,「三江並流」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准為世界自然遺產。當時的雲南省副省長吳曉青在 「三江並流」成功申報世界自然遺產後說「『三江並流』是世界上罕見的集地質地貌、動植物、景觀美學和民族文化多樣性為一體的高山峽谷自然區域,是全球重要的物種基因庫。」

僅僅一年以後,就在人們的興奮還沒有消退的時候,第28屆世界遺產大會就開始討論 「三江並流」的保護狀況。大會官員表示,對遺產保護問題的討論也是一種口頭警告,「如在一定期限內沒有大的改變,將會通過一定程序討論其是否要列入『瀕危目錄』中」,被列入「瀕危目錄」一段時間後,可能將被取消「世界遺產」的稱號。

「三江並流」自從進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以後,「黃牌」警告已經吃了多次,現在甚至面臨被亮出最後「紅牌」的危險。為什麼?正如本次大會上專家說的,信息不公開,不透明應該是原因之一。

目前雲南的地方政府正在積極籌劃三江地區的水電資源開發。2006年11月8日,剛剛出任雲南省代省長的秦光榮對媒體表示:「雲南省水力資源的開發,特別是『三江』地區水力資源的開發涉及全省12個州市,覆蓋62%的人口和70%的國土面積,在區域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被提議的馬吉大霸位置。(圖片來源:中外對話)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從2004年起,三江流域的水電開發迅速的開展起來。2007年3月,有關媒體公佈:「國內五大電力集團之一的中國華電集團與雲南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簽署了『加快怒江和金沙江中游水電開發』的協議。中國華電集團抓住機遇,『漂亮』地介入了西南水電開發,多處流域出現其身影。其中,在金沙江中游和怒江的開發中扮演『主角』。目前,怒江流域水電梯級開發前期工作已經取得進展,金沙江中游水電開發也快速起步。中國華電集團將加快在雲南省的發展力度,加快怒江和金沙江中游水電開發。」目前前期勘探工作已經如火如荼的開展起來,同時與之配套的移民行動也進展迅速。2007年初,怒江小沙壩的農民作為水庫移民已經遷到了政府為他們建的農民新村。

然而,在這樣的開發中,自然遺產所在地的有關部門是如何兌現我們承諾過的應盡的義務和責任的?外界幾乎一無所知。

第30屆世界遺產大會曾經專門針對怒江的現狀指出:「水電開發的勘探活動在怒江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如果大壩建設啟動,必將對它的美學價值產生非常大的影響,這樣一條自然流淌的河流會變成一系列水庫。」會議希望當地政府部門在2007年2月1日前提交一個報告,明確對遺產地邊界的調整,包括提供一個地質學的地圖,關於當地開礦情況的詳細信息,說明最終批准建設的大壩是否符合世界遺產地保護的標準,特別是對三江並流傑出的價值的完整性所產生的影響。

可是,對於這一龐大的工程的這些細節,至今公眾仍然知之甚少。早在2005年8月,我國九十餘家民間組織,四百五十余位個人曾共同聯名,提請審批機關在做出決策之前,公佈怒江相關規劃的環境影響報告書,至今也還在等待中。

對於「三江」流域的水電開發,中央有關管理部門是有著清醒的認識的。2007年3月7日,水利部部長汪恕誠對外界澄清說「怒江水電站的開發目前並沒有整個流域的規劃報告,以前報道的是指電力系統的電力規劃報告。現在來看,由於處理環境、生態等問題有各方面的意見,因此目前正在制定全面的綜合報告。報告出來後,再根據內容,考慮發電、取水和生態保護問題。」汪恕誠表示,是否開發和如何開發,目前尚無定論。

然而,在豐厚的經濟利益的驅動下,地方政府並沒有將開發的情況盡可能透明化來接受公眾和輿論監督,正在制定的規劃報告和環評報告都有哪些人參與,生態和環境問題究竟在其中佔有一個怎樣的權重,對此外界仍然一無所知。但是可以預計的是,流域當地的民眾直接參與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利益相關群體連知情權都不能保證,自然與公眾的利益又如何能夠得到保護呢?

2004年的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張廷皓曾呼籲,中國應該儘快出臺《世界遺產保護法》,保護這些珍惜的或唯一的不可再生的文化和自然資源。 張廷皓說,近幾年,中國經濟開發與文物保護的矛盾愈來愈大。樂山大佛旁邊建主題公園、都江堰上游攔河築壩、張家界興建旅遊電梯、武當山遇真宮遭遇大火……還有故宮、秦俑館、敦煌等處超容量接待遊客,這些都造成了對世界遺產的實質性破壞,有的損失已經無法挽回。那麼當自由流淌的怒江最終變成一個又一個冷冷的蓄水池,我們又該怎麼去衡量其中的損失?

設立文化遺產的初衷在於保護。聯合國專家在大會上特別指出「希望中國享有世界遺產的地方政府都能從『三江並流』中認識到,成為世界遺產更多地意味著承擔責任和兌現承諾,遠不僅是享受旅遊收益,可以隨意開發那麼簡單。」黃牌的不斷出現已經幾次為我們敲響了警鐘,促使我們更深刻地認識和思考我們為什麼要申報世界遺產。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並非是壞事。

◎作者汪永晨1996年創辦「綠家園志願者」民間環保群體,致力於為中國環境保護奔走呼號,影響巨大,1999年獲中國環境最高獎「地球獎」。其發表在「中外對話」上其它怒江開發的文章:
1. 怒江,江水能變「石油」嗎?
2. 怒江上的迷霧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網站,原發表日期2007年8月3日。
◎看中英文對照,並和中外讀者一起討論,請點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