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動油價引爭議 學者:應公開資訊、開放民營化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浮動油價引爭議 學者:應公開資訊、開放民營化

2007年08月13日
本報2007年8月13日台北訊

台灣的能源進口率高達99%,近日來的油價飆漲引發物價上漲的危機,為了解決實施半年多來的浮動油價所引發的爭議,9日上午立法委員王塗發舉行公聽會,邀集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吳惠林、環保聯盟會長徐光蓉、經濟部能源局、中油董事長潘文炎和消基會到場。專家學者均認為,中油應當公開資訊並檢討現行的浮動油價公式。

台灣是跟杜拜購買原油,為何卻採取西德州的原油價格指標(WTI)?為何浮動油價的計算公式,僅以國際油價的漲幅作為唯一依據?購油成本究竟佔總營運成本的多少比例?王塗發提出多點質疑,呼籲中油應該將資訊公開,徹底檢驗現行的浮動油價公式,並建議政府應設置油電價格諮詢委員會,制定浮動調價的公式,以及審查中油的購油成本。

經濟學者吳惠林則表示,中油的油價成本結構不公開、計價公式不透明以及轉虧為盈等現象,都讓人對中油產生質疑;再加上浮動油價應在自由經濟市場中運作,但現在是台塑中油聯合壟斷市場。他認為應該要鬆綁法令開放油品市場、更為密集地調動油價、採用購油來源的杜拜做為指標,並且加速中油民營化。

針對學者以及立委的質疑,能源局表示,台灣能源依存度高,油價深受國際市場影響,浮動油價只是回歸市場機制、合理化能源價格;採取WTI變動幅度的80%作為油價的浮動比例,且稅前稅後都維持在亞洲鄰近國家的最低價。根據了解,由於西德州為全球最大的原油交易市場,因此全世界的原油價格都盯著西德州的變動,就算是台灣的購油來源杜拜也不例外。

中油董事長潘文炎則回應,國際原油價格指標的部分可以改進,但是國際上的油品交易都是保證數量而非價格,因此原油價格飆漲,中油也會承受成本壓力,再加上尚有材料用品費、貨物稅、稅捐等等支出,因此佔成本支出的8成來計算,是合理的基準。雖然中油上半年的盈餘約有113億元,但利潤主要來自海外分配油氣權益、石化產品和油品外銷,若只論汽柴油銷售市場,反而還虧損了61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