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本島海岸線長約1139公里,而台灣目前沿海岸線運行的公路有887.4公里,可以說海岸線有多長,公路就有多長。南部的濱海公路全長共計91.711km,從楓港始,經車城、鵝鑾鼻、港口、港仔至安朔,也就是道路系統中省道級的台26線公路,為一環繞恆春半島海岸的公路。台26線環繞至東部海岸後尚有兩處路段未修築,目前全線分成三段路,主要分為:起點楓港至佳樂水(第一段)、港仔至旭海(第二段)、下南田至終點安朔(第三段),此三段路可通行車輛,但彼此並不連接,須於各路段終止處轉入縣道200、199、及199甲等三條縣道才可迂迴互通,所以台26線目前是處於未完全通車狀態。
公路總局在民國89年審訂「台26縣安朔至港口路段公路整體改善計畫」並於95年開始進行台東南田一段的公落拓寬工程,計畫將台灣濱海公路連貫起來,成為名符其實的「環島公路」。
從旭海至南田的地形看公路對其影響
台灣東部屬於岩岸地形,由於地質不同,經海浪沖刷侵蝕以及東北季風吹襲,地形景觀特殊。從屏東旭海至台東南田的海岸,山海交臨,腹地狹窄,山脈陡降入海,受到深海巨浪的直接衝擊,屬於侵蝕後退型海岸,地貌上出現崩崖、及少許的海蝕平台等地形,海岸的潮間帶則是鋪滿太平洋海浪歷經千百年的拍打琢磨而成的鵝卵石,其中夾雜著一些珊瑚礁岩塊,地質充滿了變化,景觀價值極高。而在這穩定而鮮少人為打擾的環境裏,生態資源非常的豐富,在潮間帶珊瑚礁岩附近有螺貝、海草及魚蝦等,海岸灌木叢及山崖上的低矮雜木林間充滿著爬蟲、昆蟲、鳥類及哺乳類的生物。此地環境深受颱風的影響,在赤道附近的太平洋所生成的熱帶氣旋,一年總有數個會直接侵襲此地,此地又受到季風的影響,在冬北季風的推波助瀾之下,大浪將春夏季堆積在海灘上的鵝卵石盡半數的捲回海中,然後直接撞擊著山壁,讓地形更顯陡峻。
從台東南田往南到觀音鼻的海岸有著一片長約1公里的天然海岸林,此地開發少,被擾動的機會也少,海岸林仍呈現非常原始的風貌,林下物種也因此達到動態的平衡。在高潮線上的物種以草海桐及林投等灌木狀的植物群落為主,而位於內陸第一條山脊到海岸灌叢的狹窄腹地間,有著發育完整的海岸林群落,由於生活空間有限,又受到海浪、鹽沫、強風、潮流等海岸環境因子的影響,物種生存的條件被嚴重的壓縮,有其獨特的生態特色。在這種嚴苛、不易生存的環境而安定在此的物種,是物種與環境綜合了許多偶然的機會、經過長期的調整及適應而生存下來,也由於生長基質的關係,要建立起群落較慢,一旦遭受破壞其復原速度比較慢,所以此地的海岸環境可以說比其他地方的海岸都要脆弱,一旦被干擾極可能消失,永不再出現。
天然的海岸需要什麼樣的復育
行政院永續會在今年八月所核定的「永續海岸整體發展方案」是為規畫海岸開發案的最高指導原則,並預設目標希望達到自然海岸的零損失,中央也不得補助地方建設海岸公路。乍看之下,台灣的海岸終於可以喘一口氣了,但實際分析其內容卻發現許多弔詭的地方。此方案對海岸地區定義為:「平均高潮線至第一條省道、濱海主要公路或山脊線之陸域,以及平均高潮線往海延伸至30公尺等深線,或平均高潮線向海6公里所涵蓋之海域,取其距離較長者為界,並不超過領海範圍之海域及其海床與底土。」台26線旭海至南田一段的海岸完全符合這個定義,也就是說這是一條自然的海岸,任何的開發都屬於破壞國土的行為,但是檢視方案內容,仍是治療甚於預防,事後補救成分居多,其中對於既定政策是不溯及既往,已核准的開發案將不受規範,也就是說台26線的拓寬及貫通公路工程,無論如何是一定要完成的。
海岸公路是自然海岸線的殺手之一,政府希望能維持自然海岸線比例不再低於九十五年百分之四十四點七的基準,並在有效復育之下能逐年提高。我們懷疑被破壞的海岸在人類未來有限的日子裏,能完全的復原回到原貌嗎?如同一個破碎的鏡子再怎麼補還是不完整的,如果真是這樣,我們就應該努力維持它原來的樣貌,盡可能的不去破壞它。
筆者認為當台灣的海岸線若全部都被公路給框住,就等於框住台灣的未來,這條環島濱海公路將阻隔台灣這塊土地上的生命與環繞在台灣四周海洋物種的交流,就像滿清末年的鎖國政策,讓生命失去更多的可能性及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