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阿里山社區反BOT 中國媒體探討觀光深度與品質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看阿里山社區反BOT 中國媒體探討觀光深度與品質

2007年09月11日
本報2007年9月11日嘉義訊,陳誼芩報導

阿里山神木群是觀光熱門景點。 為了呼應國家觀光客倍增計畫,台灣許多觀光景點正大肆興建高級旅館,且未考量對當地生態環境所造成的負面衝擊,如南投日月潭觀光旅館BOT案台東杉原海岸美麗灣度假村開發案等,若再加上未來開放大陸來台觀光的潛勢,開發壓力將更為強大。阿里山BOT案,便訴說在觀光發展與鄉土資源保存的拉鋸下,社區民眾如何因應與奮鬥的故事。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主辦的兩岸環境媒體論壇,昨(10)日來到阿里山森林遊樂區,實地走訪阿里山北門車站、森林鐵路營運與旅館興建的三合一BOT案現場,與阿里山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廖景泰對話交流,進一步瞭解BOT開發案對於當地環境的影響,以及如何在生態與觀光之間取得平衡。這次的交流活動,他們來到阿里山不只看神木、看雲海,更是深度思考如何為觀光的永續發展找到出路。

廖景泰出生在阿里山,後來下山發展,直到10年前,重新回到阿里山經營祖傳三代的旅館,愛上這裡的環境,並且致力於阻擋開發案興建,他希望後代子孫將來也能看到現在的美景、綠樹與文化傳承,而不是沒有特色的大飯店,和觀光熱潮過後的環境破壞。

財團帶來經濟發展? 當地居民不再相信

海拔2200-2600多公尺的阿里山森林遊樂區,阿里山賓館顯眼地座落於參天古木之中,富麗堂皇的外表裝潢,很難不吸引遊客的目光,它是這個地區最高級的飯店,但一般遊客可能不知道,由林務局委託財團經營管理(OT)的阿里山賓館內,所有員工中,只有一名鄒族居民,其他當地居民都在財團接手經營飯店後被辭退,或是在嚴苛工作條件下自動辭職。

而另一家由阿里山鄉公共造產所經營的阿里山閣大飯店,是這裡歷史最悠久的旅館,聘用的員工全是當地居民與原住民。有了兩者對照的例子,當地居民不再相信財團可以帶來經濟發展與就業機會。

阿里山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廖景泰廖景泰表示,這裡的旅館都是向林務局承租,共有16家飯店,約可容納1000多名遊客住宿。三合一BOT案中預計興建的國際觀光旅館,位於沼平車站附近,總長350公尺,深50米,共約2.2公頃,一旦大型觀光旅館興建,伴隨而來的是供水吃緊、垃圾暴增、古木砍伐和遊客過量的問題。

阿里山森林遊樂區2006年的入園人數約100萬人,從1980年阿里山公路開通後,20幾年來旅遊品質下降,廖景泰認為應該在素質方面提升,而非增加遊客量,過量的遊客將導致環境負荷超載,而飯店數量可以達到遊客總量管制,政府不應再允許財團繼續開發,應該輔導現有旅館修建改造,提升品質。

廖景泰還提到,1976年的大火造成沼平車站附近的住宅付之一炬,居民因土地保育理由被迫遷離別村,30多年後的今天,卻要將這片土地交給民間財團經營,且未與當地居民溝通就逕行簽約,他認為這是「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有了阿里山賓館的例子,居民不相信財團可以增加就業機會,在某些層面,甚至產生排擠效應。除此之外,開發案本身及其所引進的觀光人潮,對於生態環境更是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

民眾無法自主決定土地發展方向

中國《民主與法制時報》記者晉瑛提出疑問,未來放鬆對大陸來台觀光的管制後,阿里山森林遊樂區現有條件勢必無法容納增加的觀光客,不開發的話如何應付?廖景泰認為,如果訂不到旅館,遊客就不會再進來,這是一種自動調節的機制,如果興建大型國際觀光旅館,除建築本身對環境的傷害之外,新增加的遊客數量也是潛在的危機。

關於阿里山的未來,英國「中外對話」記者王冬瑩感慨表示,阿里山土地的決策權在林務局,社區居民缺乏資源從事調查與研究,無法自主決定這片土地發展方向和底限,建議未來社區多朝這方面發展。《南方農村報》記者江華則說,中國大陸有許多相似的開發例子,台灣社區民眾的對應經驗非常珍貴,希望能帶回去提供參考。

「不到阿里山,遺憾終生;到了阿里山,終生遺憾。」這句話說明了當前旅遊品質問題與觀光客走馬看花的現象。廖景泰說,阿里山的美,在於它保留了最原始的面貌,可是很多人都感受不到,他希望透過素質而不是量的提升,可以讓更多遊客感受到阿里山的深度。中國媒體人也一致希望,10年後再來到阿里山,看到的依舊是青山、綠水與白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