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野生動物車禍 軟體建設優於硬體工程(上) | 環境資訊中心
生態工程

避免野生動物車禍 軟體建設優於硬體工程(上)

2007年09月14日
作者:曾榮英(桃園縣政府城鄉發展局)、蘇維翎(觀察家生態顧問有限公司)

台灣生態資源豐富,許多山區道路常見野生動物遭車輛壓輾,除導致野生動物死傷,造成生態資源之損失外,用路人對突發性動物衝入車道,尤其在蜿蜒山區道路上,視野受阻,車輛因緊急迴避或驚嚇導致車禍之事件,亦時有耳聞。

蝴蝶、抱卵青蛇、水獺、鳥類皆是動物車禍的受害者。為避免車輛與野生動物衝突,導致人與動物無謂損失與犧牲之風險,許多動物遭壓輾之記錄被報導,引發民眾的關心,因此近年國內生態界與工程界已逐漸注意到此類生態保育課題,並開始探討許多動物車禍情形及設置動物通道之相關研究。

台灣車禍動物物種調查

台灣環境多樣性高,物種豐富,經常發現被車輛壓輾之動物類群隨不同之地區與道路性質,而有顯著的差異。

山區道路等平面開放式之道路,較常撿拾到爬蟲類、兩棲類及哺乳類等地面活動為主之動物類群,高速公路等屬於高架封閉式之道路,則較常發現到鳥類等具飛行能力類群被撞擊,較著名為高速公路林內路段,清明時節紫斑蝶過境穿越高速公路時,被車輛大量撞死之情形,更被拍攝為紀錄片,引發各界關心,高公局並於2007年嘗試以管制手段,搭配燈管誘引等生態通道設計,希望能減少紫斑蝶穿越高速公路被車輛撞擊的機會。

除大量被撞死之動物類群外,保育類等較珍稀動物被撞死,則是另一項重要的課題,正因為其稀有性,任何珍稀動物個體的死亡,都是保育工作的重大損失。例如,台灣水獺幾乎已滅絕,金門水獺成為國內最為穩定之族群,然而,金門水獺影像紀錄最多者,竟是水獺被車輛撞擊意外之紀錄,這是令人遺憾的結果。

動物車禍發生的原因

動物車禍發生原因繁多,且通常是許多因素之組合,就如同人類發生車禍之原因相當複雜,但整體歸納,經常發生車禍的路段有下列幾點特性:

(1) 當地野生動物豐富度較高

野生動物豐富度越高的地區,當然才有經常發生野生動物誤闖道路的機會,尤其是周圍林相良好或自然度較高的地區,例如北橫公路、投83線、阿里山公路、台南174縣道及許多遊客數較多的林道等。

(2) 動物類群特性

不同之種類因活動習性及穿越馬路能力或方式之不同,被壓輾之動物類群亦有所差異;有時則為連鎖式反應,例如蛇追老鼠跑到路上被撞死,大冠鷲撿拾蛇時,又被車輛撞死。

(3) 地形因素

地形因素易發生動物車禍可歸納的因子很多,包括道路兩側植生良好,動物數量多;一側為生息地,另一側為覓食區,則會驅使物種兩側移動。宜57線恰切斷褐樹蛙之繁殖地與生活區,於繁殖季節,蛙類集體穿越馬路,導致蛙類大量死傷。還有切斷主要動物廊道處,例如許多道路將野溪管涵或箱涵化,動物無法或不願使用,導致其翻越至路面,而造成死傷。

此外,上下邊坡或護欄設置不當,導致動物滯留在道路時間較長之路段。例如上邊坡採水泥噴漿或下邊坡高聳擋土牆,使動物不易自路面上逃脫。還有車行速度加快的地區或視界不良之彎曲段,這些地段動物與駕駛的反應時間皆較短,不及迴避而易發生撞擊事件。

圖片來源:大泰司紀之、井部真理子、增田泰,1998有些特殊地形特別容易發生動物車禍,以日本經驗(大泰司紀之、井部真理子、增田泰,1998)為例,下圖主要為路塹段,中央分隔帶植被狀況佳,並與隧道上之未干擾區相互連接,物種闖入中央分隔帶後形成口袋效應,動物被迫穿越道路時發生動物車禍事件。

(4) 時間因素

不同的動物類群在不同的季節與時間,穿越道路的機率有所不同,許多哺乳動物多利用晚間8點至清晨8點穿越道路,鳥類則自天明後4-8時有高峰期,然後逐漸遞減。此外,季節性差異亦為重要的考量因子,例如哺乳動物在8-10月有高峰期,鳥類有候鳥季的差異性,蛙類在繁殖季也有不同穿越馬路的機率。

(5) 交通量因素

交通量也會直接影響到動物發生車禍的機率,一般而言,交通量越高,道路殺手動物發生車禍的機率越高,然而如高速公路交通量甚高,則反而對野生動物產生趨避效應,動物不願或無法穿越道路,而導致阻隔的影響。

(6) 道路結構型式

依據日本北海道地區高速公路道路構造與動物車禍發生率(詳圖)可知,路堤段較高架段及隧道段更容易發生動物車禍事件。(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