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公民代表齊聚NGO會館 為淡水河發聲 | 環境資訊中心

各界公民代表齊聚NGO會館 為淡水河發聲

2007年09月15日
本報2007年9月15日台北訊,黃修文報導

由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所主辦的「淡水河污染整治論壇」9月14日在台北NGO會館展開,會中不僅邀集到主要的行政主管機關如環保署水保處、台北市環保局、台北縣環保局等,中央及縣市許多與水利相關的機關也派人列席和說明。而主講者以及參與的公民更是集合了關心河川的社團以及學術界和對淡水河仍存有熱情民眾等60餘人前來一起為淡水河的污染共謀解決之道。

環保署自民國76年的百萬人連署拯救淡水河的活動之後,就開始實行各式各樣的淡水河整治計畫,20年來已經花費了超過500億的整治經費。目前而言,並不能說毫無成果,至少嚴重污染的河段已經有所減少,而被譽為整治成功的基隆河的各監測站發生嚴重污染的次數也不如之前頻繁。由於台北縣市政府目前對淡水河的整治均很積極,環保署目前的角色主要在整合和協調。

活化淡水河雖然是台北市長競選時的主要政見,但是台北市環保局在整治淡水河方面除了提出系統性的下水道建設和礫間處理以降低BOD污染以及積極研究如底泥污染的水質模式之外,並沒有提出其它實質的整治方案。

而台北縣政府則提出溼地現場處理的方案,不僅在下水道未普及前,以自然的方式做現地處理,溼地本身也對河川生態豐富性有所助益。該方案得到許多參與人士的共鳴,但也有人提醒溼地經營牽涉到許多的專業,日後維護所需的資源也需要妥為籌畫,而溼地實際所能處理的BOD量仍只是污染量的小部分,污水下水道的積極建設仍然不可或缺。

有與會者建議,一些小型的下水道處理系統也是可行之道,不是一定要用集中到大型污水處理廠的方式。另外,台北縣政府最近積極執行沿岸非法砂石廠的取締,這方面的表現獲得一致的肯定。

除政府觀點之外,主辦單位也擬定了「淡水河污染整治之民間觀點」、「民眾如何參與河川污染整治」、「對淡水河污染整治之期望」等主題,並且以公民審議議程的方式進行:先由邀請而來的主講者陳述論點,再由不同角色的與談人質詢,最後才由現場參與者提問。

地球公民協會李根政則分享了高屏溪流域的情形,他提出河川污染整治與水資源的分配管理息息相關,因此在河川上游的水量管理中,政府機關扮演決定性的角色,但下游之後缺乏管制以及基礎建設的民間污染就是主要的問題。南港社大林明志則反省了幾年來政府河川整治政策的軌跡。台灣環境行動網的杜文苓說明之前台大社會系主辦幾場公民審議淡水河的結論,而淡水河守護聯盟林淑英則分享河川巡守中的經驗,荒野保護協會林智謀對於淡水河幾十年來生態的變遷也提出他的看法。

大坑溪守護隊張錫埘則對一直對環保機關對於河川巡守志工所發掘的污染源,無法即時的查處和形成制度性的回饋而感到不解。而全國社大促進會的楊志彬則一直希望政府和民間團體之間能有制性度的合作方式,並引證台南社大與地檢署之間的合作。而基隆河守護網陳建志對於河川水量的補充和綠色消費的重要性提出見解,淡水河守護聯盟公共議題組召集人陳健一則對於在目前選舉結構下,要如何形成眼光長遠的政策感到悲觀,另一方面提醒河川景觀的破壞也是河川整治中必需重視的問題,最近的例子是板橋唯一現存的天然水道湳仔溝的高架橋也已經定案了。

在會中感觸最深的,莫過於20年前曾經是百萬人連署拯救淡水河運動的領導者之一,現任教於台北科技大學教授李鎮洋。他提到20年前拯救淡水河會議之熱烈,資源之豐富均不是現在的場面可比。可是20年來的成果極其有限,在這些成果中,有很大的部分還是因為產業外移到中國污染其河川以及養豬戶被驅離淡水河而分散到全臺污染各地的河川的結果,整體的污染其實並沒有什麼實質的減少。

李鎮洋舉出德國環境部長是其政府第三號人物為例,認為對環境的重視一定要十足的反應到環保署的預算之上。民眾只有對於政府以及污染源施加更大的壓力才是突破環保單位在政府中弱勢的唯一方法,而環保團體可能需要有更強烈的行動才會有效,但是民眾若不多給環保團體實質的資助,一切願景和期望都不切實際,淡水河也只能繼續發臭。

與會人員一直希望環保機關能與環保團體形成的夥伴關係,能建立制度性的合作方式,可以凝聚有效的行動方案。但是環保機關對於環保團體的期待,毋寧是希望停留在提供建言和幫忙教育民眾的角色,而另一方面環保團體是否有足夠的實力可以與環保機關對話,甚至於做政策的競爭,也還言之過早。這也使得會議注定很難有實際的成果,當會議進行到下午四五點時,許多看不到實質回應而不耐的民眾已經紛紛離場,現場只留下不到一半的參與者。

雖然環保機關在其預算的範圍之內,一直執行其基礎結構的改善。但是淡水河和基隆河的水質特性在近幾年來往往是突然一段時間的惡化,最明顯的就是去年第三季起到今年以來全段水質的劣化現象。這些現象當然和下水道系統普及率一直增加是矛盾的,目前其實也無法瞭解其作用的因素。但是若是無法組成一個對於水質監測資料即時反應,即時設法瞭解和解決的制度性機制,且水質監測資料仍然像現在這樣四五個月後才公佈。淡水河的水質要穩定下來恐怕是遙遙無期,淡水河的魚類也只能一直面對死亡的威脅。

※本文同步刊載於基隆河守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