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指標修訂當務之急:機關內化、民眾教育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永續指標修訂當務之急:機關內化、民眾教育

2007年09月20日
本報2007年9月20日台北訊,李育琴報導

王俊秀教授為永續指標研究團隊之一。2003年,陳水扁總統宣示為「永續發展元年」,今(2007)年,台灣推動永續發展已經邁入第5年,但台灣環境的現狀邁入永續了嗎?每年6月5日環境日,政府發佈台灣永續發展指標,透過包含現況、壓力、制度回應的42項指標,讓民眾瞭解我們的國家是否邁向永續。今年環境日,由行政院發佈之永續發展指標顯示,台灣環境、生態與社會壓力皆呈現悖離永續,而經濟壓力與制度回應則呈現邁向永續。然而學者感嘆,如此重要的指標發佈,卻沒有太多人關心。

昨(19)日,在一場由行政院研考會委託、中華民國都市計畫學會執行的永續發展指標系統檢討與修訂座談會,從指標系統是否反應國家永續發展出發,聽取民間團體、政府機關單位和學者的聲音,未來,研究團隊將進行5年來首次指標系統的修訂與調整。

與國際接軌 政府應積極取得資料

台灣永續發展指標每年發佈,卻一年比一年不受重視。2006年指標計算及發佈,僅支出例行公務人員人事費,及舉辦記者會,今(2007)年,更是連記者會都沒召開。立德管理學院校長施鴻志指出,目前指標的發佈由研考會裡的一個處室負責,從政府對這件事的預算編列即可看出,「連行政院都不重視」。他表示,政府希望指標系統與國際接軌,然而國際上目前在進行的相關數據統計,政府卻未加重視積極收集資料,例如綠色國民所得(GDNP),以及產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等等。

2004年於世界經濟論壇發佈的ESI(環境永續指數),台灣與北韓排名相同,引起國內一陣緊張,施鴻志說,就是因為我們不能提供國際指標需要的資料,因此他建議,台灣永續發展指標在與國際接軌上,應與ESI產生連結。

針對目前指標系統的修訂,研究團隊提出了微調的架構,包括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計算方式、單位努力漁貨量、都會區主要河段中度以上污染長度比等的修改,而由於指標代表性、資料取得、和國際接軌等等考量,建議刪除檳榔種植面積、國際公約於國內的落實程度、每戶家庭電腦擁有率等。

部分重要的指標受研究團隊建議刪除,和與會人士的意見相左,例如「國際公約於國內的落實程度」,和「都會區主要河段中度以上污染長度比」。

「國家永續發展未受到尊重的原因,是因為環境教育不受國家重視,」葉欣誠說。台灣不能加入許多國際公約是事實,不過學者認為,台灣不能自主遵循國際公約,還談甚麼與國際接軌。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會理事長葉欣誠指出,台灣溫室氣體排放量自1990年至今成長200%,政府部門經建會、環保署等也都反對設定減量目標,任由現況持續惡化,他建議應在制度回應面加入「對溫室氣體減量的政策反應」,否則制度回應面看不到政府面對此項議題的決心。

台灣無法加入國際公約,因此落實程度數據始終為零,不過,與會者表示,將此指標刪除更是無法與國際接軌的顯現。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秘書長陳瑞賓建議,不能加入不代表不能承諾履行,此指標可以宣示履行國際公約來取代。

永續發展教育 培力民眾、敦促政府

各指標項目的修正和刪改引起座談會上的熱烈討論,然而最令人擔憂的問題,卻是政府部門機關的態度,以及民眾的不關心。

「國家永續發展未受到尊重的原因,是因為環境教育不受國家重視,」葉欣誠說。有研究指出,在日本、美國100%的大學生知道「京都議定書」,然而台灣有25%大學生沒有聽過這項國際公約。他認為民眾對這些事情不瞭解不關心,因此也不會對政府施加壓力,很多政策就不會往前走。

葉欣誠認為應讓各級政府單位將永續發展內化在工作之中,他認為透過民眾的壓力,能促使行政部門做出回應,因此應將「永續發展教育」或「提升國民環境素養」的努力納入制度回應面,透過民眾的培力,加強其對永續發展的瞭解,敦促政府做出回應。

民間團體亦有多位代表積極關注指標的修訂,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理事長文魯賓指出,環境基本法遭到忽略,該法已公布3年,但政府部門對於資訊仍相當不公開。永續指標以及各部門提供之計算資料,都應該公開上網,供民眾瞭解。

方儉建議以將指標視為政府部門的行政管理稽核系統。綠色消費者基金會董事長方儉指出,應把永續指標視為一種管理系統,在取得資料、資料確認、和人員資格審查上,都應嚴格把關,不應讓行政機關玩數字遊戲。他表示,修改指標是最輕鬆的作法,然而應該做的事,是把永續指標作為立法院審核行政預算的稽核機制,並納入審計部審計的考量。

座談會主持人王俊秀最後總結指出,這樣的座談會是一個平台,藉此機會讓各界關心國家永續發展的人士與團體得以分享資訊,目前指標的發佈與修訂皆為進行中,各界有意見提供,都可提供研究團隊參考,也希望透過論述,讓指標的代表性和意義提升,今年行政院永續會開會期間,研究團隊將依環境基本法提案修訂指標,期望未來,永續發展指標能成為政策評估的重要機制。

作者

李育琴

站在南方的土地,用平躺的島嶼歷史視角,說環境與人的故事。炙風拂面,腳踏黏土之時,試著讓心保持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