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大壩 苦難貧民二度迫遷 | 環境資訊中心
中國新聞

三峽大壩 苦難貧民二度迫遷

2007年11月07日
摘錄自2007年11月7日自由電子報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耗資250億美元的三峽大壩工程,自從2003年6月三峽工程進行首次截流以來,庫區部分岸線已多次潰堤。隨著工程推進形成綿延約644公里長的靜止水域,不斷上漲的水位迫使農民向高處尋找可耕種的土地,而那些地方本已聚集大量貧困人口,遷居人口不僅難以就業,也享受不到公共服務。此外,未經處理就流入水庫的污水和農用化學品也急遽增加。

中國10月間宣佈,今後10到15年大壩地區居民還有400萬人將移居他處,人數多達初建大壩時的3倍。北京如何因應這項挑戰,將嚴重影響當地環境生態和政治穩定。目前大壩水位已上升約157公尺,估計到2009年還將上升19公尺。官員聲稱,大壩建成後形成的新江岸有60%過於陡峭,無法耕作。批評人士警告,大壩附近主要大城市重慶的長江碼頭,10年內將因江水流速下降導致淤泥積聚而報廢。

目前,重慶西面一帶等大壩水域上游城市沿江地區已被污水帶包圍。世界自然基金會今春發表的報告指稱,由於大壩橫亙江面,上游污水無法比照以往模式被一路沖刷入海。進入庫區靜止水域的污水及其他污染物會倒流進支流,導致藻類暴增。由於水流中斷,長江盆地漁業作物將大幅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