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專家到民間 生物多樣性教育推廣 做就對了!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從專家到民間 生物多樣性教育推廣 做就對了!

2007年11月12日
本報2007年11月12日台北訊,李育琴報導

李玲玲教授站在世界地圖上,台灣除了傲人的科技產業外,另一項值得驕傲的是佔有全球2%的生物多樣性。台灣特殊的地形造就多樣的氣候,因此,不僅生物種類多,也有相當數量的特有種。台灣大學生物與演化研究所教授李玲玲,10日在兩岸環保與永續發展論壇上,首先讓中國大陸NGO團體了解台灣的現況。台灣的保育NGO為了保護此重要的資產,透過專業介入、政策遊說、教育宣導等,發揮功能。

學者在這個領域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藉由學者的專業,對於生物的辨識和調查,建立基礎資料,有所成果;此外,學者在國際場合的交流,將政府部門無力觸及的知識、作法,帶入國內,進一步影響政策的制訂。也因此,行政院於2001年通過了「生物多樣性推動方案」,作為台灣推動生物多樣性工作的方針。

台灣的生物多樣性教育,不僅僅靠學者對政策的影響,民間團體推動生物多樣性教育的行動,真正讓民眾從自然中學到寶貴的知識。「生物多樣性田野學習工作室」講師梁貴梅,是首度在台灣進行「24小時生物多樣性普查」(BioBlitz)的人,她強調,這是藉著科學家與專家學者帶領民眾辨識各式各樣的生物種類,來推廣生物多樣性保育的觀念。

來自廈門「中國紅樹林保育聯盟」的劉毅認為,生物多樣性普查通常需要仰賴大量的博物學家來進行,如何讓這些專家投入,以及在民眾間推廣的運作方式,是一門學問。

梁貴梅相信,想要做的事,去做就對了。多次到國外參與自然普查活動的她,當初也想在台灣進行BioBlitz推廣活動,在她的力邀下,「生物多樣性之父」威爾森(E. O. Wilson)在2006年華江雁鴨國際研討會時,來到台灣,提供協助。梁貴梅說,只要去做,這些專家都很願意來幫助你。

生物多樣性教育仰賴著有熱誠的人將這個知識傳遞出去。如何讓生物多樣性科普化?李玲玲表示,台灣有對生態教育投入的老師,過去10-20年推動著環境教育的師資培訓,輔佐中小學老師在學校體系內推動相關的科普。李玲玲說:「生態保育工作者有理念、有感情,不把這個資訊告訴人家,要誰去做呢?」

陳魯在此議題上,中國方面,重慶市綠色志願者聯合會會長吳登明,透過長江三峽大壩興建後消失的三峽景色,以及當地尋找失落數百年的猿聲文化等等行動,介紹其在重慶所推動的生物多樣性與環境教育工作。來自山東的陳魯,是山東濟南走進自然環保志願者聯合會會長,他也以該會進行的雲南古林菁原始森林觀測計畫,說明在中國如何傳遞生物多樣性觀念,和保護稀有動植物的方法。

除了教育推廣工作外,外來種危害的問題,在台灣和中國都相當嚴重,中國城市綠美化採用的外來物種相當多,不但侵害本土植物,因維護不易,需大量使用化肥也讓土地帶來相當污染。不過,中國政府已意識到這樣的問題,「綠色珠江」王華禮表示,今年開始,中國政府已不允許移植大型樹木,且規定必須使用本土植物加以綠化。

作者

李育琴

站在南方的土地,用平躺的島嶼歷史視角,說環境與人的故事。炙風拂面,腳踏黏土之時,試著讓心保持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