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全球暖化,不少朋友會問我,到底誰是最後收割稻草的人?是高爾嗎?因為從科學的層面上,諾貝爾獎不應該是頒給聯合國氣候變遷小組(IPCC),這也包含了數千萬的科學家,甚至幕後還有世界氣象組織及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怎麼輪得上高爾呢?其實這是一個合理的懷疑,因為全球暖化從1980年代只是一個理論,到90年代仍有不少懷疑的眼光,今年首度經由IPCC的報告確認有九成的可信度表示全球暖化是因為人為所造成,仍有部分反對的論點,但絕大多數須要大量的科學研究來做為理論支撐,絕對不是某一個人或組織可以居功厥偉的。
雖然我是一個高爾迷,從他和柯林頓搭檔政府總統就對高爾耳熟能詳,高爾的從政之路也頗具戲劇性,許多人懷疑高爾是否是最後收割稻草的人,甚至開始探討《不願面對的真相》電影內的謬誤。其實高爾的確在某些解釋上選取最嚴重甚至不可能發生的事實,或是部份的小錯誤。但這點也不必過於苛責,因為如果這是科學上,例如物理獎或化學獎,應該是頒給IPCC,但和平獎本身並非由瑞典的委員會所決定,而是由挪威國會提名,在過去的例子上,會有政治的意味在內,並非全然的科學獎勵目的存在。
但以高爾過去對環保的努力,例如在97年積極推動京都議定書,以政治人物敏銳的觀察力及政治語言下,很成功的將科學問題轉化為全球關注的議題,這樣對全球的貢獻很可能是許多科學研究者也很難達成,縱使被外界以放大鏡來看他對於個人減碳的工作似乎有點過量,或是投資不少綠能產業,仍應該獲得很大的肯定。
台灣社會對這樣的全球暖化的「冷議題」雖然不是很重視,但對投資所產生的獲利企圖心卻一點也不落後國際金融發展。尤其目前已經出現許多和暖化或氣候變遷有關的基金,2008年預計募集的環保概念相關基金達十檔,金額總計超過千億元。其實類似基金的募集及投資,對未來全球暖化問題的解決,如果有民間的更多的投資,可能會更有快速的發展動力,加速新科技的發展。
然而環保概念基金雖是當紅炸子雞,但許多與暖化的制度是逐漸在成形,有效率大量減碳理論仍需要相當時間可否商用的檢視,因此仍然有很大的風險性及不確定性,這些產業可能和過去大家熟知其他金融商品差異甚大,務必要謹慎了解。
全球暖化是一個共業,大家造成的因,更需要每個人努力節能省碳改變觀念才能稍微減緩氣候異常的幅度。也建議您投資類似基金或產業時,不是全然如同宣傳品上好像買抗暖化基金就可以救地球,買氣候變遷基金就不會越來越暖。事實上絕對多數的投資標的不在台灣,對本土面臨暖化問題也無法達成,因此基金經理人有必要妥善告知,或在基金管理費上部份應努力投入台灣減碳的公益活動,切莫持續炒作,利用人心對未來的恐懼,成為全球暖化議題最後收割的最大獲益者。
◎本文經彭啟明博士授權刊登,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保留本文所有著作相關權利
◎本文同步刊登於氣象達人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