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景工作坊 公民審議參與的新興嘗試 | 環境資訊中心
聰明綠生活

願景工作坊 公民審議參與的新興嘗試

2007年12月28日
作者:李翰林(政大公行所)

近年來,常在新聞上看到淡水河上魚群大量暴斃的消息。很納悶,為何一條曾經如此美麗的河流,現在卻不再清澈乾淨。歷任政府提出過一個個口號、也不斷出制定河流整治的政策,卻也好像沒有明顯的成效。究竟現今淡水河流域到底面臨了哪些問題?未來又應該怎麼辦呢?在這看起來像是很『專業』的公共政策裡,小小市民如何能表達自己的平日的觀察與想法?是不是也可以與政府、關心的社會團體一起共同討論出未來淡水河的大遠景呢?

 

審議民主的理念

行政機關經常透過民意調查、說明會和公聽會等方式來蒐集民意。這些傳統模式都有一些小缺陷:民意調查雖然可以知道民眾對政策方案的集體意見,但受訪者並沒有接收到充分的資訊,彼此之間也缺乏討論。所以,民意調查所呈現的經常是未經深思熟慮、只憑印象回答的民意;說明會則常是單向傳播的政令宣導,公民缺乏充分的陳述意見的機會,他們所接觸到的資訊常是片面的政策說明,而非多元觀點。公民彼此之間,以及公民和負責說明的政府官員和專家,缺乏對話與溝通;公聽會則看起來像是各方代表「各言爾志」,陳述自己的觀點和主張,參與者(如民眾或公民團體代表)之間並沒有在彼此皆有充分資訊下進行討論與對話,也不必產生結論。

跟上述模式不同,審議民主是一股民主思潮。這種民主理念認為在一個真正民主的社會中,政府的政策或法律規定,必須要被所有受到此決策所影響的公民們所認同。那究竟要透過什麼方式,政策或法律的合理性才能被民眾所接受?首先,所有公民或他們的代表,必須有機會可以影響政策或法律的制訂。

議題討論成果。圖片來源:李翰林

其次,公民或公民的代表,在參與政策決定時,應該透過資訊充分下的討論和相互理解的溝通,來形成集體的意見。在公共討論過程中,公民們提出解決集體問題的方案,說明主張的理由,並經過相互批評彼此的方案和論點,進而修正自己的看法,審慎地衡量各種方案的優劣得失,希望找到能被所有人接受的方案。

審議民主公民參與則讓參與在包容、平等和資訊充分的條件下,對公共政策進行公開的討論,參與者提出合理的意見來說服別人,也在同理心的立場上來聆聽、理解別人的意見。透過這種「講道理」的公共討論所形成的意見,是公民們審慎思辨之後所產生的「優質民意」,比較傳統的公民參與模式,也更能呈現社會的重大關切、核心價值和多元觀點。

什麼是願景工作坊?

淡水河整治願景工作坊。圖片來源:李翰林在眾多審議民主的模式中,願景工作坊(scenario workshop)是由丹麥所發展出來的一種具審議民主參與模式。其實也就是集合民眾、政府官員、學者專家、產業界人士以及社會團體代表等各種不同背景的人共同參與討論。希望透過交互對話的形式,集思廣益來發展未來的願景,並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

願景工作坊有制式化的程序和規則。在會議進行之前,主辦單位必須事先準備「議題手冊」,以淺顯易懂的語言介紹會議想要討論的政策議題。並撰寫一套「劇本(scenarios)」,以故事情境的方式讓人能夠從其他成員的觀點來思考,並描述不同的政策方案所可能導致的結果。並藉著大家對劇本的討論發展出未來的共同願景。

以2006年底由行政院研考會委託台灣大學社會系所舉辦的『淡水河整治願景工作坊』為例,從台北縣市對淡水河議題有興趣而報名的100多位民眾裡,按照年齡、性別與教育程度等比例抽樣,最後選出了十名民眾與政府各單位及社會團體的各五名代表,總共20人共同討論淡水河的未來。討論的議題包括:議題一、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淡水河整治計畫?議題二、如何整合相關的部門與資源? 透過工作坊學習公民審議模式。圖片來源:李翰林

在第一天的會議中,參與者依「政府機關」、「民間團體」以及「一般民眾」分成三組,在小組討論中,針對上面的議題進行討論,並參照劇本提出淡水河整治的願景,然後在與會者一起參加的全體會議中,報告各組的願景。全體成員對於三組的願景進行討論,形成共同的願景作為第二天討論的基礎。

第二天的會議目的則是提出實現共同願景行動方案。首先,把不同背景的參加者打散從新分成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民間團體三組,思考並提出這三種角色應該作什麼才能達到淡水河整治的願景。在每個角色分組中,每人提出三個主張,經討論彙整後,整合出本組共識程度最高六大行動方案,向全體大會提出報告。再經過互相票選產生最獲支持的五大方案,形成未來政策的建議,提供政府以後形塑淡水河政策的參考依據。 (本次會議所討論出的共同願景與行動方案請參考附檔)

未來發展與限制

工作坊分組討論議題;圖片來源:李翰林未來審議民主與願景工作坊的發展還是有其困難。首先,為了確保討論的連貫,參與者必須全程出席兩天的會議。較長的討論時間提高了討論的品質,但卻也降低參與意願。即使在提供出席費的情況下,要民眾在星期一至星期五疲累的工作後,犧牲六日兩個假日進行公共討論仍屬不易。此外,籌辦願景工作坊需要不少經費與人力,若沒有政府或資金補助下,要舉辦會有很高的難度。

但以本次舉辦經驗來看,參與過的民眾與團體都有非常正面的迴響。並有許多民眾表示在參與過願景工作坊後,增加了他們對公共議題的興趣。許多參與的公務員也認為透過工作坊,讓他們一方面打破民眾無法理性討論公共議題的看法,另一方面也可以更瞭解民眾對淡水河整治的想法。

總和來說,對於政府許多預算金額龐大的公共工程來說,若能再規劃之初就可以透過審議民主等方式,先期多方探詢民眾意見和增進民眾對政策的瞭解與共識。相信對政府來說可以節省下許多社會成本、使政策執行更順利。對民眾來說,也可以透過充分資訊與審慎思辨的討論來瞭解與參與公共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