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人孫清松的心路與奮鬥 | 環境資訊中心
雞年特刊

鳥人孫清松的心路與奮鬥

2005年02月10日
撰述:于蘇英;資料提供:風潮唱片;照片提供:孫清松

孫清松錄音實況凌晨3點多,人間仍在熟睡,他摸索著起身,揹著錄音和攝影器材開車離去,4點10分抵達台中縣新社鄉間的綠繡眼觀察樣區,架好器材,天色開始濛濛亮,鳥的世界正在甦醒。

回顧過往不曾後悔

這是綠繡眼生態觀察的第2年,也是921地震週年,離上次來到樣區已經時隔一年。同樣是中秋節前後,但人事已非,景況大不相同。被套環的綠繡眼仍如當年,在桃樹間覓食、追逐、談情說愛、哺育下一代,然而他卻是思考了近一年,才再度回到樣區,持續這生命中最大的熱情。

一年前的大震奪走了髮妻的生命,房子倒塌,綠繡眼觀察也停頓了一年。地震發生那年4月,不屬於任何一個研究單位或機關學校的綠繡眼觀察正式開始,他以對鳥類生態研究的狂愛,分別在這位於新社的果園和家中成立了樣區,和妻子分頭針對綠繡眼進行觀察、紀錄、錄音、錄影和套環,觀察進行才5個多月,一場驚世大震改變了一切。

重回樣區是基於對鳥類生態的深度熱情,當然也基於對亡妻的悼念。手中的大砲鏡頭清楚捕捉了他所熟悉的黃綠色迷你身影,鳥類世界和人類社會究竟有多少不同、多少相同?當雌雄一方失去牠們的配偶時將如何自處?當生活所倚的重心意外偏離時,牠們又如何重回正軌?

他癡迷地思索這些問題,並想著自身的處境……。雖然生活、工作與研究讓他身心俱疲,但時間也同時慢慢治療著一切。只是回顧過去種種,倒是從來不曾後悔過。

鳥類攝影決定生命方向

都市三俠之一:綠繡眼他的童年就跟大多數鄉下孩子一樣,是拿著彈弓打鳥的頑皮歲月。雖然只知道鳥的俗名和長相,也絲毫無損打鳥的樂趣,長大後才陸續知道牠們是麻雀、灰頭鷦鶯和褐頭鷦鶯。和其他小孩不同的是,他有一顆詩意的心靈。從小生活在烏山頭水庫附近,讓他對自然萬物充滿了孺慕之情,喜歡文學和詩詞中書寫的自然況味與意境。

1980年退役後,他拿起了可以留住自然美景的相機,將靈魂深處的生命情調寄寓於快門方寸間。於是攝影成了職業,也是事業。

1982年,他跑到人生地不熟的環山部落打工。獨自於環山的蘋果園工作了幾個月,在高山的冷冽與孤獨裡,依舊歡天喜地的看山、看水,徜徉在自然氛圍中。

當時的攝影界除了山水花卉外,正流行著昆蟲攝影,不喜歡湊熱鬧的他,選擇了鳥類攝影。對他來說,未知最可愛,當時不太懂鳥的他,選擇了不好懂的鳥為主題,不但不恐慌反而覺得是新奇旅程的開始。然而,未來的命運也在此做了大轉彎。

 守候,是拍鳥必經的試煉

珠頸斑鳩1985年起,鳥成了他最重要的另一種生命。為了拍鳥,他再度發揮奔走山林的本事,最經典的故事是七家灣溪的河烏拍攝記。

聽說武陵的七家灣溪有河烏出沒,他興高采烈地準備了攝影器材和簡單飲食上山工作。但是,河烏並不好拍,誰也無法確定必須守候多久。為了等待河烏,他與助手居無定所地棲身在大樹下、涼亭中,然而時間一天天過去,河烏並沒有出現。在守候的過程中,新買的鞋子被偷了,食物也吃光了,所幸得到環山部落友人的支援,辛苦堅持到第十天,河烏終於大駕光臨。

不折不扣的「鳥人」

1986年,他進入自然科學博物館工作,一直到1992年搬到新社鄉的數年間,拍鳥依然是他人生的最大樂事。

1992年7月之後開始的生態觀察,是他生命軌跡中另一次的轉折。租屋一段時日之後,他買下一塊已建有傳統房舍的土地,開始在自家庭院中觀察來訪的鳥類生態。從麻雀到珠頸斑鳩,他選擇的觀察對象,都是所謂既普通又普遍的鳥類。因為人們總喜歡捨近求遠,追求珍稀而忽略身邊常見的,使得這些鳥類的生態和生存權不被重視,有時也因此面臨滅絕的威脅。

1992年7月之後開始的生態觀察,是他生命軌跡中另一次的轉折。租屋一段時日之後,他買下一塊已建有傳統房舍的土地,開始在自家庭院中觀察來訪的鳥類生態。從麻雀到珠頸斑鳩,他選擇的觀察對象,都是所謂既普通又普遍的鳥類。因為人們總喜歡捨近求遠,追求珍稀而忽略身邊常見的,使得這些鳥類的生態和生存權不被重視,有時也因此面臨滅絕的威脅。

 

1992年7月之後開始的生態觀察,是他生命軌跡中另一次的轉折。租屋一段時日之後,他買下一塊已建有傳統房舍的土地,開始在自家庭院中觀察來訪的鳥類生態。從麻雀到珠頸斑鳩,他選擇的觀察對象,都是所謂既普通又普遍的鳥類。因為人們總喜歡捨近求遠,追求珍稀而忽略身邊常見的,使得這些鳥類的生態和生存權不被重視,有時也因此面臨滅絕的威脅。

繼珠頸斑鳩之後,觀察對象轉為小巧可愛的綠繡眼。綠繡眼的觀察於2003年9月告一段落,4年的觀察匯集了許多珍貴的聲音、影像、文字資料,而隨著觀察對象逐漸濃入,攝影創作則逐漸淡出,對鳥類生態越投入,他也愈了解鳥的行為與心靈,常拿自身處境與鳥兒類比,逐漸成為不折不扣的「鳥人」。

後記

2002年清明節,他接下風潮錄製「野鳥鳴唱圖鑑」的案子,在2003年8月結案以後,他也離開工作了18年之久的科博館,自闖天下。

未來,他準備花更多的時間到野外去,收集更多材料,整理出更多的作品。它們或許是帶有研究性質的知性產物,或許是定位嚴謹的鳥聲圖鑑,也或許是感性的有聲作品。不論知性或感性,他最大的希望是透過鳥聲,傳遞更多來自大自然的啟發與美好。

【專輯線上試聽】

※風潮唱片的這張專輯,一共收錄了40多種鳥類的鳴唱,還附上林海、董運昌等知名作曲家的音樂創作。心動了嗎?請和風潮唱片聯絡。



【致 謝】

本文及相關圖片、音樂皆擷錄自「風潮有聲出版有限公司」於2004年秋出版的音樂專輯「鳥」。誠如作品封底文案所言,「為了深度觀察鳥類生態,他刻意搬到最接近大自然的人居地,卻經歷了921的生離死別。在最想放棄的時刻,大自然再度呼喚了他,兩年內錄下43種台灣濕地、平原與低海拔的野鳥鳴聲,也開啟了第一張以鳥聲為主題來製作音樂專輯的動人扉頁。鳥人孫清松,正和他的理想在天空鳴唱與飛翔。」

鳥類攝影裝備秘笈



作者:楊維晟

還扛著沉甸甸的大炮鏡頭,還得小心不要摔壞20幾萬元的昂貴鏡頭去拍鳥嗎?鳥類攝影非得這樣玩嗎?免驚啦!拜相機數位的突飛猛進之賜,鳥類攝影現在有更多選擇,單眼數位相機、消費型數位相機,或是不向數位妥協的傳統相機,通通有份。

要進入鳥類攝影的領域,練功可不能少,除了找鳥、認鳥的功力,攝影的功力當然也很重要,但是鳥類攝影最大的門檻還是在於「錢」;所以在攝影設備上大致可以價格分為下列幾個等級:

1.窮人級:

NIKON COOLPIX 995加上單筒望遠鏡。這是最早愛鳥人士所使用的攝影組合,只要運用賞鳥用的單筒望遠鏡,再買台如NIKON COOLPIX 995等有轉接環、可以連接單筒望遠鏡的數位相機即可。但是其缺點是對焦不易,搜尋鳥也很吃力。

2.小康級:

單眼數位相機加上200或300mm左右的長鏡頭,再加上1.4倍或2倍鏡;目前3萬多元就可以買到一台不錯的單眼數位相機,配上較便宜、光圈較小的300mm左右的長鏡頭,加上2倍鏡,同時單眼數位相機本身焦距有放大1.5倍效果的加持(300mm×2×1.5=900mm),讓你在10萬元內就可以擁有900mm長鏡頭的效果,並且又有單眼相機的便捷,這算是最划算的組合;此外,大光圈鏡頭太貴,單眼數位相機可調整感光度,剛好也可彌補小光圈鏡頭的缺點。

3.老闆級:

單眼傳統相機或高階單眼數位相機加上600mm以上的大光圈鏡頭。大光圈鏡頭是早期鳥類攝影必備的工具,不過動輒10來萬元以上的鏡頭,足以讓大多數人卻步,但是優點自然不在話下,加上傳統底片的消耗,金錢花費也相當可觀,所以這樣的組合,只適合有錢又有閒的人去玩,不然中個大樂透,也可以豪邁的買支玩玩。

鳥類攝影的裝備可不是只有相機和鏡頭就搞定了,望遠鏡、迷彩服與迷彩帽、穩固的三腳架、鳥類圖鑑甚至是偽裝帳,都是你進行鳥類攝影時,最好的幫手可也不要忘記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