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極地》之5:吉光片羽 | 環境資訊中心
攝影賞析

《縱橫極地》之5:吉光片羽

2013年10月06日
攝影:陳維滄;文字:張景雲

人與自然的互動,有時會幻化成一幅一幅美麗的圖畫,每當抓住那一瞬間,都會被其中那和諧與生命力所感動。這種依存的關係,最後變成了一種根的情感,也是因為有這樣的溫度,這些畫面才能如此動人。


福建霞浦的漁民,陳維滄攝

但是美麗的畫面後,透露出一絲隱憂。人與自然的關係,逐漸改變,直接與間接造成的環境變遷,使得依賴土地為生的人,承受巨大的壓力。


新疆的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陳維滄攝

蒙古草原的牧民,逐水草而居,這樣的「輪牧」方式,讓土地可以休養生息。對於遊牧民族來說,他們是富足的,這樣的生活形態,使他們有更開闊的心胸。但是中國政府為了開發這塊豐美草原的農業與礦業經濟價值,鼓勵引水灌溉,並將土地便宜租給牧民圈地放養,造成超抽地下水、牲畜過度啃食草地,使沙漠化更為嚴重,牧民的生活更加艱困。

塔里木河流域的胡楊老樹,陳維滄攝
塔里木河流域的胡楊老樹,陳維滄攝

在塔克拉瑪干沙漠北邊,是中國最大的內陸河塔里木河,河的流域變成珍貴的濕地,讓胡楊這樣的大樹可以生長,沿著河流成為一條綠色廊道,阻擋著沙漠北移。人與胡楊之間,也有著微妙的關係,老樹像是朋友一般,靜靜守護。

這個大地滋養著我們的生命,不吝與我們分享一切,然而,自然資源仍有其限度,就像甘地說的,「地球能供給每個人的需求,卻滿足不了每個人的貪婪。」塔里木河發源於山上的冰川,暖化使得冰川消融,這條河的生命遭受威脅,人們為發展農業,砍伐胡楊,搶奪了其生長用水,讓綠洲一點一滴被黃沙掩埋。這些過度開發的活動,使得環境失衡而變遷,賴以為生的自然資源消失,對於某些人來說,就如同失去生活技能與尊嚴,變成真正的貧窮。

不丹的女子,陳維滄攝
不丹的女子,陳維滄攝

不丹隱匿於高聳的山區中,土地面積是台灣的 1.3 倍,人口卻只有 150 萬,不到台北的一半。不丹以宗教立國,寧可犧牲經濟發展,也要抗拒文明污染,寧可拒採天然資源,也要呈現好山好水。雖然不丹土地貧脊、環境惡劣,國民所得並不高,卻有97%人民感到快樂滿足。

追求快速發展的當下,這些珍貴資產正往一個不可逆的方向消失,我們是否該停一停,回想被大地包容的片刻,那種留在我們心中的平靜與滿足,並讓這份感動可以一直延續下去。<全文完>

本文照片選自《縱橫極地:陳維滄攝影集》。陳維滄走過地球三極,五大洲,留下許多珍貴的環境記錄,同時提醒我們,在全球暖化的加速下,萬物皆面臨生存危機,而我們也身在其中。

環資邀您一同加入TEIA守護大地天使,支持減緩氣候變遷的行動,協助我們公開更多環境資訊。無聲的環境,需要你我為她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