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與能源安全已經成為一個國家環境與能源問題的核心與能否永續發展的重點,更是全球各國的共同問題。以能源安全為例,原油價格在過去6年內飆漲5倍,自2006年創下每桶78美元的高峰後,雖曾短暫回檔,但至2007年年底時已接近100美元的高峰,國際能源總署(IEA)在2007年7月上旬發表2012年中期展望報告,預言5年內全球就將面臨石油產量不足、無法應付市場需求的石油危機。
在此情況下,世界各國都急於尋求解決之道,最新的熱門答案是種植作物生產生質能源以取代化石能源,但是很不幸的,這似乎很好的想法卻會使人類加速陷入不永續的困境。
近年來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全力推廣發展生質能源。首先,歐盟規定至2010年車輛燃料的6%必須是生質能源,此比例在2020年須提高到10%,為了滿足此需求,歐洲國家已經大量自巴西、阿根廷、印尼與馬來西亞等熱帶國家進口以大豆或棕櫚油為原料的生質能源。接著,美國於2007年12月通過法案要求在2022年前生質燃料的使用量應增加6倍,美國生產的乙醇主要原料為玉米。巴西自第1次能源危機起便積極推動生質燃料,是全球第1個使用酒精燃料的國家,主要原料是甘蔗。
雖然目前的全球生質能源產量僅為全球汽車燃料消費量之1%左右,但是此新政策的不良影響已經逐漸顯現,主要是糧食價格之高漲與環境之破壞。自2006年5月開始,美國芝加哥的玉米、黃豆、小麥期貨價格開始上揚,2007年1月數萬墨西哥人民上街示威抗議玉米價格大漲,自2006年11月至2007年11月,1年來玉米期貨價格漲幅46%,小麥漲幅56%,黃豆漲幅45%,使得更多低所得者無法買到足夠食物,造成前所未有的全球糧食危機。
此外,愈來愈多的研究指出,以種植作物生產生質能源是不環保的行為,除了作物栽種、能源轉化過程需要投入大量的化石能源之外,種植作物所使用的化學肥料、農藥也會污染土壤及水資源,諾貝爾化學獎得主Crutzen與其研究團隊於其2007年論文指出,油菜籽和玉米製造的生質燃料,在溫室氣體減量上並沒有正面的貢獻。
雖有糧食與環境方面的負面影響,但是造成這些負面影響的生質能源卻無助於氣候變遷與能源安全問題之解決,一方面,再生能源的產量無法滿足現代的經濟體對於能源的巨大需求,若美國全國的玉米產量都用以生產酒精,僅能替代12%的汽車燃料;若我們將種植作物生產生質能源所投入的能源與水、人力、土地等資源納入考量,則生質能源更不是具有能源效率與經濟效率的選擇。諸如大豆、油菜籽、向日葵、蓖麻、小麥、甜菜、玉米和甜高粱這類的能源作物,其能源產出投入比值雖然可以大於1,但也與1相去不遠,因此能從中獲得的淨能源相當有限,若進一步考量能源以外的投入成本之後,其高額的生產成本使得生質燃料的市場競爭力甚弱。
因此,現今生質能源之蓬勃發展都是在各國政府之生產補貼政策與限制進口或高關稅保護政策之下之產物,現今之生質能源貿易障礙很高,OECD國家的酒精關稅介於6%至55%之間,生質柴油較低,介於0%至7%之間,此外亦有許多非關稅障礙,如海關衛生檢查程序與標準、物理化學標準、及有關生質能源之生產方法是否合乎永續性的法規等等。
歐盟認為歐洲國家應該降低與消除生質能源的貿易障礙,以鼓勵自開發中國家進口便宜的與乾淨的生質能源,因此有人認為生質能源議題可能有助於WTO杜哈回合談判之恢復。不過由於生質能源的能源產出投入比值原來就不高,若再計入跨國運輸所耗費的能源,則其進口品的能源產出投入比值將更小,甚至可能低於1,因此基本上,生質能源不適宜遠距運輸與國際貿易,應該就近消費。
因此,在降低與消除生質能源的貿易障礙之同時,必須消除生質能源生產補貼,否則,在沒有貿易障礙,但仍有生產補貼的情況下,會造成扭曲的生質能源生產與貿易,更不利於能源、經濟、環境與社會之永續發展。更進一步的最佳做法是課徵化石能源稅、提高化石能源價格,以降低化石能源需求量,同時使得具有能源效率與經濟效率的生質能源自動地投入市場。
※ 本文同步刊載於2008年02月23日工商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