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文化獎是以照顧平民文化為起點,表彰對台灣這塊土地及其人民有愛心、有付出,持續創造一種向上提昇的凝聚力與作用力者,涵蓋生活的、社會的、生態的、藝文的領域,而鳳蝶獎所表彰的是環境生態保育者。第一屆從缺,第二屆得主為陳玉峰先生,第三屆為台灣環境保護聯盟,第四屆為財團法人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鳳蝶意涵
環境生態保育好,人生就如鳳蝶一般翔舞。鳳蝶的一生跟人類一樣有生老病死,也是在大自然的支撐之下而演化出來的物種,牠高人一等之處在於牠能夠飛翔,但仍然受限於大自然的法則。所以,鳳蝶不見了,表示這個地方不適合於生存了,我們人類也一樣難以為繼;正如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句話-「今日鳥類,明日人類」是同樣的道理。
鳳蝶在一生中,要找到適合於產卵的食草,以便孵化出的幼蟲能夠就近有食物可吃,一路成長到最後化蛹、羽化,鳳蝶即使在飛翔中,也要找到花蜜、找到配偶。也就是說,鳳蝶有很好的嗅覺、觸覺等知覺能力,來感知到最適合於牠的食草、花蜜等植物。大地上如果沒有這些東西,牠也就無以為生。
簡單的說,鳳蝶因能夠感知到大自然裡的能量流、物質流和訊息流,所以牠能夠自在地存活下來。當人類進入自然系統之後,我們利用上述這些自然資源流來營生、謀利,又用鈔票來交易,因此增加了鈔票流。此外,人是群聚的動物,需要共同決定一些事物,在民主的時代是用選票來處理,因而多了選票流。因此,現今涵蓋人類的地球系統中,包含了這五種不同的流,而不僅止於自然系統裡的三種流。
先鋒特質
在第四屆鳳蝶獎得獎者評定書中明述了「第一屆總統文化獎的鳳蝶獎從缺,表達了對台灣環境惡化的危機提出警訊,第二屆、第三屆都從『逆流而上,堅持打拼』的方針選出得獎者。第四屆仍然保持著鳳蝶獎基本價值,但更增加了對於人與人之間合作成就的公民運動的正面意義。」在這樣的價值取向中,明確地顯示環境生態保育者與整個社會的互動關係,頗為契合古代的「巫」、「帝」、「吏」三者的關係。
一個團隊要生存下來,一定要有一些對環境極為敏銳的人,古時候這種人被稱為「巫」,他走在大家的前面,在現代的部隊組織中就叫做「尖兵」。當「巫」感覺到環境有所不穩定的時候,他會馬上通知決策者-「帝」,當「帝」有所決定並使整個團隊做反應的時候,就有「吏」將這件事記載下來。
我們現在的環保人士就相當於古代的「巫」,對環境相當的敏銳,比別人更容易感覺到環境已經受到破壞。根據這樣的分析比較,自然就會發現環境保護者跟一般老百姓,甚至跟決策者有落差。如果老百姓與政策決定者不能夠感念「巫」的角色和功能,當然就會產生非常大的障礙。
總統文化獎的本意是讓得獎者能夠登高一呼,讓大家有跟隨學習的榜樣。我們可以看得出來,鳳蝶獎確實激起了大家對環境公義、正義與捨我其誰之心,不願意再被政治人物欺騙,而有更深一層的感觸、認知與實際行動,這也正是民主的本意與價值。我們知道可以被騙一時,不會被騙永久。
從這三屆得獎者的特質,我們大概能夠統整出下一代的環境保護工作者應該具有三個能耐:第一是像學者般敏銳,能夠理智的洞察、分析,又能夠很清楚的表達著述;第二是勇於表達,用衝突的方式引起大家的注意,即使激起公憤也在所不惜;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個,是要與大眾的生活有實質上的締結,務實的幫大家解決生活面的問題。這三位一體的特質是我們尋求的標的,然而一個人很難在短時間之內同時建構這三個特質,但是若有團隊,大家合作,就可竟其功。
行動未來
得獎是一種社會的認同,會使得獎人、單位或團體更加努力地做事。然而,這種捨我其誰的作為,有時也會出現走得太過於前端,而造成不適的問題。也就是前面曾提到的情況,「巫」可以感覺到環境的變化,但是別人尚感覺不到。這之間的落差太大的時候,就會造成很大的衝突,而造成環境工作者的困擾。例如環保聯盟前會長陳椒華以絕食靜坐的方式抗議NCC發放WIMAX基地台執照,遭檢方以違反集會遊行法求刑2年。
電磁波已經是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就好比紫外線、太陽黑子的爆炸所引起的DNA傷害。我們要比較分析的是資訊業所提供的便利跟傷害,它的加權效益在哪裡?我們不能夠避而不談,它是否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如果我們完全不知情而拼命地應用科技的方便,導致我們基因的加速病變,那就不值得了。環境先驅者擁有「巫」的敏銳感觸,當然也有感覺失誤的時候,但是我們一定要藉此來反思,並督促相關單位進行基礎且深入的研究;且決策者應該要支持先驅者的感觸與愛心,進行更有效的溝通,將正確的認知傳遞給大眾,而不是打壓或放話。
高爾在「不願面對的真相」中,提供了一些每個人自己即可付諸實行的環保行動,其中一項便是投票給擁有環保意識的民意代表,寫信給立法委員,如果沒有回應,則自己參選。今年,第二屆鳳蝶獎得主陳玉峰教授列為台聯的不分區立委名單,曾任第四屆得獎團體董事長的陳曼麗女士也列為綠黨的名單。勇於行動是環保人士的必然行為,這種自願性的動作會帶給他們很大的責任,卻受福受惠的是大眾。
台灣的環境生態保育議題,不應只著重在人的生活面,而要擴充到鳳蝶等其他的生命之外。而台灣的永續,也一定要包括高山生態系、環繞全島的海洋以及原住民。這些面向的環保尖兵,都已伸出觸角積極地在參與之中,期待未來的幾屆鳳蝶獎可以在這方面有所表彰。至於全球方面,國人雖力有未殆,卻是新生代環保人士應有的視野及行動。
環保育人
整個社會的發展包含三生:生活、生產與生態,因為人是生命的一類,所以實際上應擴展到四生;所有的產業都應該要有環境會計的概念,不能夠在吃飯的時候把飯碗也給打破了。馬斯洛提出了人有五大需求,除了基本的生理的、安全的需求,再來就是愛與被愛、尊嚴的需求,而最高的層級就是實現自我理想的需求。可是我們的執政者只拼命地在做經濟的發展,而沒有重視到其他愛與被愛、尊嚴跟自我理想的實現需求。做環境保護,實際上就是一種自我理想的達成,同時也是愛與被愛的最佳表現。愛與被愛是一種關懷的付出與互動,關懷的對象不只是人而且是物,即所謂的同體大慈大悲的具體表現。最有效的實現方法就是付出,當我們能夠把精神投注在自己、家庭之外,還能夠及於整個生命共同體的其他生命,這就學會了愛的實踐。
最近的一本書「象與騎象人-實現快樂的十個配方-老智慧與新科學的結合」,強調了對古老智慧與現代科學的綜合了解,其中提及了一個快樂方程式H=S+C+V,H表示我們真正感受到的快樂,S則是快樂起始點,C是生活條件,V則是自願性的行動。S雖然多少受到基因的限制,但是人可以經過訓練而降低起始點,容易快樂並可提高快樂程度;C表示可以經由物質的改善而增加快樂,可是當達到一定持續的狀況時,快樂指數就會下降,也就是說物質條件的改善並不足以維持長期的快樂。這個快樂方程式告訴我們兩件事情,第一,快樂可以是用很少的物質來達成,第二,最有效的達成方法就是自願的工作。當自願的工作越多,就越快樂,而當自願的工作又是使環境更好,就可以得到更大的快樂。
結語
環境保護工作者要快樂的繼續做下去,讓所有的生命都活了、笑了,讓大家都快樂了。當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夠實現自己的理想,為台灣的永續而自願的、快樂的工作的時候,自然地,成就了鳳蝶能夠處處飛舞的寶島;誠如第一屆太陽獎得主釋聖嚴法師所提倡推行的「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
作者第四屆總統文化獎鳳蝶獎複審委員
本文同時刊載於總統文化獎別冊,國家文化總會編印,頁23-25。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