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南極磷蝦 人類保護生態最後聖地的挑戰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搶救南極磷蝦 人類保護生態最後聖地的挑戰

2008年05月25日
摘錄自2008年5月25日路透社新加坡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全球爭奪資源之際,生活在南極海附近的粉紅色小型甲殼類動物考驗人類管理這個世界最後一個大漁場、卻不會破壞環境的能力。

可以長到6公分長的磷蝦(Krill)出現的時候都是成群結隊,是鯨魚、海豹、企鵝及海鳥的主要食物來源。沒有磷蝦,科學家表示,南極海附近的生態系統可能崩潰。 但是磷蝦富含omega-3 飽和脂肪酸,挪威及加拿大企業都製成錠來出售。磷蝦也擁有特殊酵素,醫生常用來清理傷口,甚至用來清潔隱形眼鏡。 磷蝦經過處理過後的殘渣還可以用來做魚飼料,例如鮭魚吃了,可以增加魚肉粉紅的顏色。

到目前為止,因為在船上處理磷蝦很困難、油料費昂貴,還有派遣船隊到南極捕撈的花費,讓磷蝦每年的捕獲量有一定限制,遠低於管理南極海洋生物協議所規定的量。 但是經濟方程式改變得非常快速,科學家及漁業管理者表示,這是因為食物價格飛漲、全球漁獲量減少,及船上處理漁獲的技術改善。

5年內,磷蝦年度捕獲量從僅僅10萬公噸,跳升到7百萬公噸。南極洋海洋生物保育委員會( Commiss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Antarctic Marine Living Resources )執行秘書米勒(Denzil Miller)表示,委員會已經制定指導方針,管理如何及在何地捕捉磷蝦,希望減少對鯨魚、海豹及其他掠食性動物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