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5月19、20日,北京國際交流協會可持續發展專業委員會主辦「2008可持續發展論壇──金融、企業可持續發展研討會」,論壇主要方向,在於透過國際經驗,提供中國企業在永續發展上的借鏡,邀集國際金融、法律、商業人士進行主題演說。本文主要針對目前國際上對於企業的影響和思考,提供觀察,俾使對此一議題有興趣的讀者受益。
綜觀這一場兩天的論壇,是一場幾盡「全方位」的金融方式促進永續發展的辨思,從「小額信貸」:鼓勵更多中國農民可以發展自有事業;中國國務院談「綠色金融」:2007年設立環保總局,統籌一切與環境相關的事務,甚至也將主導綠色相關的金融/保險商品的推出,而未來政策將鼓勵更多類似西德在1974年成立的「生態銀行」;邀集清潔發展機制(CDM)相關的企業,提供具體可行的減碳、廢棄物處理方案;也邀集了從事天使投資(angel investment)的人士,提供有心想成立相關事業的人集資上的實務建議,可說是面面俱到。
本次論壇與「環境」議題相關的發表者相當多,包括荷蘭最高法院的檢察長談《立法的角度談氣候變遷至Co2的排放》,以及環境服務公司、資產管理業者談CDM(清潔發展機制)、SRI(社會責任投資)…等議題。研討會上相當有意思的是除了各個專業人士的分享之外,也可以發現大家對於「怎麼做才是最好的」,仍存在著相當殊異的見解,這部份也值得與讀者分享。
單一的手段,無法解決系統性的問題
荷蘭最高法院檢察長史比爾(Jaap Spier),是一個相當有趣的人,人很幽默、和善,但觀點也非常「激進」。他談到,「CO2的排放,是一件違反人權的事!」他指出,人權,雖是歐美國家的政策基石,但西方國家的碳排放量,卻遠比開發中國家為高,人均排放量相差2000倍,在西方國家已經發展起飛的情況下,卻將焦點放在開發中國家,大幅限制中國、印度、巴西的碳排放。「減貧」和「環保」,自然陷入了拉鋸。
史比爾認為,目前世界上對於環境議題上,「有意識的領導者,非常稀少,」他說,就連大家認為在環境意識上相當成熟的荷蘭,該國首相在看完《不願面對的真相》影片後,竟然也驚呼:「我以前都沒有想過有這個問題!」史比爾談到,荷蘭開始朝永續發展的方向走,也是10多年前才開始的,目前也沒有強制性法令規定企業必須承擔責任,許多國家視相關法令為經濟成長的阻因,反而中國是「一個非常積極的例外」。
他同時對國家決策者提出未來建言。他說:「永續發展,需要很大的遠見和勇氣,因為會有許多人不喜歡這些想法。」他也承認,當市場失靈時,法律雖可發揮作法,但也非一勞永逸的最終手段。從他的談話中可以發現,儘管身為法律人,但仍深知法律的侷限,最重要的還是對問題本身的自覺。
「單一的手段,無法全面地解決系統性的問題」----所有與會來賓中,儘管有其專業背景,卻也都不否認此一事實。例如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副部長魏加寧,即提出多項未來的政策發展方向,例如設立創設學會、研究中心;設立國家級環保基金,以創設更多事業體、同時用於相關賠償;建立綠色生態體系,仿效1974年德國所成立的生態銀行,並促使銀行將企業的生態效益納入考量、做為審核貸款條件的依據,進而促使企業公佈綠色會計報表。
儘管未來將採取一系列的作為,但他同時也指出,「金融手段不能解決一切問題,」即使公權力能從「綠色財政」的出發點,實施稅負課徵、補貼…等措施,使企業改正,但最重要的還是來自於企業自身的覺悟,與社會共識的形成。
「怎麼做會最好?」,各有殊異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焦點,則是來自於每個人對於「怎麼做才是最好的」的觀點不同。在一個有關「清潔發展機制」(CDM)的演講中,從事環保科技的德國艾庫樂森氣候變化管理基金公司,認為在京都議定書的涵蓋範圍下,未來許多公司必定要購買碳信用,對於其經濟、以及在股市方面的表現,必然會受到衝擊,但也會有好的公司,只要願意稍微轉變其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就能存活得很好。
這是該公司首席執行官的看法,相當中肯,也獲得與會者的認同。不過,稍後該公司中國區副總所提出的方案,大家卻有不一樣的反應。她大力倡議風力發電在中國的適用性,認為以中國的地理條件,例如空曠的內蒙地區或海風強勁的沿海地帶,對於該項天然能源而言,會是絕佳的發展環境。在演講過後的問題發問時間,有聽眾質疑:風力發電是否會對內蒙的植被復原造成影響,甚至對當地的畜牧業造成衝擊?而沿海地帶發展風力發電,是否會對候鳥遷徙造成不良影響?或是,擷取偏遠地區的風力電力、對當地造成傷害、而最終仍是大老遠將電力送往沿海地區使用,電力在運送途中也將大幅耗損,是否有違永續發展的精神?
上述討論在會議中,並沒有獲得一致的共識。但類似的觀點衝擊,事實上在會議中也是屢見不鮮。
另外一個值得探討的觀點,是「社會責任投資、永續金融投資的驅動力,究竟是什麼?」
在論壇中,有從事金融業的演講者談到一個觀點,「民知生之厚而不知生之義,唯利所趨」,他認為,多數人是以「利益」為出發點來做事的,而鮮少顧及自己應負的「義務」。若要在中國實踐金融層面的永續投資(例如天使投資、融資、證券交易…等),必須要有足夠的利益吸引──環保、利益能夠兼顧,才是達到永續發展的重要關鍵。
這是台上演講者的觀點,在會後的餐敘中,卻聽到台下的聽眾,有不同的看法。這一次與會的聽眾,除了來自北京的聽講者之外,還有為數不少來自台北、吉隆坡、與新加坡的朋友。其中有一位朋友談到他對此一觀點的看法,他認為光以利益為導向,來推動永續發展,很容易迷失方向。最重要的是心中的熱忱,希望環境能夠更好的那份初衷,以此為原動力,才能稱得上是能可長可久、永續發展。
後記:
會代表嘉鼎資本管理集團赴北京參與論壇活動,是因為這一次論壇的主辦單位志工陳小姐,偶然間,在《環境電子報》上看到我在「行行出狀元」專欄發表的一篇文章,覺得理念上很契合,於是從西安寫了一封信來邀請參加,經過和公司同仁討論以及了解論壇的舉辦想法之後,決定啟程前往。現在回想起來,仍覺得是一次非常奇妙的旅程。
而另外也想分享的是,許多參加這次永續發展論壇的人,不約而同,對於「心靈」層面的修煉,有相當的底蘊。會後晚上我們在FRIDY聚會夜聊時發現,有人是定期舉辦心靈書籍的讀書會,而有人則曾經至印度修煉靜坐。他們的觀念是:心靈,「由內而外」(inside-out)的自覺,才是永續發展的重要根源。我想,在未來,這一群人,都會是世界邁向更美好境地的重要推手吧。他們的存在與思維,也頗值得國內長期推動環境工作者的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