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石珊瑚是生命?還是再生資源? | 環境資訊中心
社論

寶石珊瑚是生命?還是再生資源?

2008年06月28日
作者:陳昭倫(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紅珊瑚。圖片來源:維基百科最近這一陣子由於漁業署開放寶石珊瑚的採集漁船的執照,讓媒體與網路上注意到這一個長期不為人知的高產值產業。也因為原本在今年年底就可完全收回只剩三艘的珊瑚漁船執照,一下子就將擴大到將近100艘。這樣子倒退的漁業政策引來了環保團體的撻罰,正在網路連署準備抗議政府海洋保育的退步。然而,支持開放政策的海洋學者與漁民對於環保團體的舉動相當反感,認為環保團體不知漁民疾苦,吃飽撐著。筆者也因此收到業者的抗議聲明,為何他們不能去採捕深海寶石珊瑚這種「再生物種」呢?

然而寶石珊瑚真的如業者所云是再生物種,能夠提供每艘船每年120公斤,總共將近12000公斤的生產量嗎?首先,我們應該先認識到底什麼是寶石珊瑚?哪些才是業者口中的財富呢?不然,環保團體和支持保育的民眾常被冠上不懂珊瑚而瞎保育的罪名。

在業者和漁民口中的「寶石珊瑚」其實和我們一般認知,在墾丁、綠島和澎湖等海域看見的「造礁珊瑚」是完全不同類別的花蟲動物。造礁珊瑚絕大部分是屬於石珊瑚目(Scleractinia),具有共生藻共生的生理機制。而寶石珊瑚有兩大來源,其中有一大類屬於軟珊瑚目(Alcyonaria)硬軸珊瑚亞目中的紅珊瑚科、紅珊瑚屬(Corallium)。另外有少數是屬於黑珊瑚是屬於黑珊瑚目的花蟲動物,而且也列入華盛頓CITES公約的第二類保育類動物。因此,目前具有爭議的寶石珊瑚就屬於紅珊瑚了。全世界紅珊瑚約有31種,其中有7種由於分類的爭議被提升到類紅珊瑚屬(Paracorallium)。紅珊瑚分布水深可從7公尺到1500公尺,是屬於濾食性的底棲生物。紅珊瑚的顏色從白色、粉紅色、橘色到深紅色都有,長期以來就被人們當成珠寶在利用。國外的研究顯示,紅珊瑚屬於長壽型(7.5-10年),晚成熟的生物(7-12年達第ㄧ次成熟)。而紅珊瑚的成長非常慢,一年只能長直徑0.24-1.32 厘米!而且年齡越大成長越慢。紅珊瑚的生殖力非常的低,同時不同地區的紅珊瑚在遺傳的交流也很低。因此,對人類大量的開採相當的敏感。由於自然死亡率低(每15-25年才有4-7%族群的替換),ㄧ株沒有人類干擾的紅珊瑚可以長到兩公斤重,而底部直徑可達3-10公分。如果按照每年0.24-1.32 厘米的生長速率,這樣大小的紅珊瑚約在125-417歲之間。然而由於人類長期的採捕,野外已經很少有超過20公分高底部直徑超過2公分的紅珊瑚了。從這些科學資料我們可以知道,紅珊瑚的自然族群在無人為干擾下其死亡率是低,而其生長率相當低,是無法成為業者和支持開放珊瑚漁業學者口中的「再生物種」。

更重要的是紅珊瑚的生存代表的棲地多樣性保存的重要性。這一點和淺海珊瑚礁保育具有同樣的重要性。國外的研究也顯示,紅珊瑚大部分棲息在深海的海山(seamount)斜坡上。過去20年的底拖網式採集紅珊瑚,以及深海底拖漁業的抄作方式已經讓由紅珊瑚所建立起的三度空間立體森林式(forest-like)棲地破壞成為草原式(grass-plain)沙漠化的棲地。這對生物多樣性的維護是一大損傷。

分析至此,反對珊瑚漁業持續開放的生物多樣性理由是相當清楚了。除了行政與法律上的問題之外,農委會魚目混珠的新聞稿把寶石珊瑚寫成不是重要生物多樣性棲地的說法,不攻自破。而且漁政單位與業者所列出的「有效管理,永續利用」的作法也無法挽回包括紅珊瑚在內,台灣深海珊瑚礁生態衰退的事實。漁民的困境與解決方法並不應該也不能與開放珊瑚漁業劃上等號。因為開放珊瑚漁業只是壓倒駱駝最後一根稻草。等到瀕危的深海珊瑚完全瓦解後,漁民的困境仍然沒有解決。漁政單位應該正視這樣的問題,ㄧ則收購漁船輔導漁民轉業,不然輔導漁民從其他真正「環境友善(environmental-friendly)」的漁業,才是解決這個爭議的最終辦法。

最後我們還是要再強調,今年是國際珊瑚礁年(The Year of Reef),世界上許許多多的國家與民眾無不踴躍的參與保護珊瑚礁的活動。這包括淺海熱帶與亞熱珊瑚礁,同時少為人知的冷水域和深海的珊瑚礁,都是我們應該努力去保護。其中一項最重要的理念就是珊瑚的基本「生存權」(Reef Rights):珊瑚不再只是岩石、寶石或是再生資源,珊瑚是「生命」,它們擁有地球萬物ㄧ樣最基本的生存權,人類的貪婪已經嚴重的危害到珊瑚的基本生存權了。我們要保護森林,因為樹是生命,森林是樹用它們的生命所建造出來,讓無數的生物棲息繁衍。同樣的道理,珊瑚也是生命,珊瑚礁是珊瑚用生命建構出來,讓繽紛的海洋生命棲息繁衍的海中雨林。只有人們放下貪婪的念頭,珊瑚不再是珠寶,它們的生命才能得到解救。

作者

陳昭倫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專長海洋生態及演化、珊瑚礁生物雜交與種化、系統發育分析、無脊椎動物保育遺傳領域。期待有那麼一天東沙環礁能夠成為台灣大堡礁,工作站人員不再為枉死的綠蠵龜愁眉苦臉,而是對著滿堂聽眾講述著保育成功事蹟。